【后邓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年政商关系纠缠 党建反腐成整顿契机
今年7月内地政商界有两宗大新闻,看似互不相关,实则微妙体现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经济发展与党政机关主导如何不密不可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绩无庸置疑,同时却衍生贪腐积弊,以至由2012年十八大至今,临近十九大前夕,五年以来中共仍未敢宣称反腐打贪已经大功告成,官方宣传依然只说“永远在路上”。
第一宗是中共中央于7月1日修订《巡视工作条例》,首度明文要求巡视组监督“党的领导弱化”问题,并于“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和“违反组织纪律”两项,新增“结党营私”、“团团伙伙”、“任人唯亲”等字眼,标志反腐目标由“经济打贪”转入“整顿政治生态”,显示中共试图由党建层面入手,根除腐败之源。
第二宗是7月中万达集团老板王健林宣布变卖旗下资产,市值高逾630亿于人民币。官媒于交易前后点名批评万达,指控该企业举债作海外并购,转移国内资产,万达随之暂停“走出去”,承诺集中投资中国项目。《多维新闻》由此推测,官方可能有意整顿改革开放以来政商关系,随著中共领导层警告干部“防止被利益集团围猎”,“红线时代”或者经已来临。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需要企业家富冒险精神,不断冲破体制樊篱,牟其中之类商人应运而生;1989年六四事件后,中共内外交煎,改革开放几至停顿,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才重上轨道,亟需进取企业家贡献,以助经济发展及政权稳定。论者常引“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句,用来体现时代所需,“野蛮生长”亦成商界主流。
可是,学者萧功秦指出,针无两头利,中国改革开放作为市场化过程,由党政机关引导,故此与政府部门密切有关的企业、单位、官员、法人与利益集团,其间常利用本身特殊关系和地位从中渔利,继而随时间推移固化与垄断化,形成结构问题,亦即“近水楼台效应”,由此产生各种矛盾,例如利益垄断下的贫富两极分化以及朋党式腐败。
到了今年,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明言“政治巡视”为工作重点,此因“廉洁、工作,群众纪律”等问题皆源于党建薄弱,组织涣散,“政治生活不严肃不健康”,引出7月修订《巡视工作条例》;与此同时,中共正建立监察委制度,由同级人大选出监察委,同级纪委及政府监察部门则并入监察委,合署办公,承继六中全会所定改革主调:统一监督事权,厘清制度责任。
纪委系统工作调整进展如火如荼,是在贯彻“制度化”原则,中共央央将在十九大前后推出相关纲领式文件。以巡视组为例,目前其成员虽然常由纪委干部组成,但现行《巡视工作条例》仍订明由各级党委设立巡视组,承担巡视任务。既然纪委系统实际已接收巡视组工作,那么未来为整合资源,遵从统一事权大方向,似乎由纪委直接包办巡视组,亦非意料之外。
根治问题有待治理体系改革
尽管为消除经济发展副作用,“制度化反腐”为重要手段,但归根究柢问题症结在于政商不分。即使在十八大后,新一批企业家同样周旋于政商之间,最终下场惨淡,如车峰为前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之婿,由服装生意老板变为中港金融界名人,单是数位产业收益便高达61亿港元,至2015年6月遭中国当局立案调查,海外博闻社宣称:“车峰不仅涉嫌涉巨额洗(黑)钱,更涉嫌向西方情报机构出卖情报。”
改革开放差不多四十年,中共政权似乎明白单靠针对官员一侧的“制度化反腐”不足以竟全功,必须重新检讨政商关系。至于近年举措,有在政界打击“利益集团围猎”,也有在商界大刀阔斧对付“踩线”企业,万达困局即为一例。然在目前的条件之下,现行资源分配有赖政治庇荫,政商不分属“天然”常态,要根治问题还有待中共启动治理体系改革,如实现司法公义以对治官商勾结,反腐打贪只会是其中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