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邓时代】走出邓时代的韬光养晦 习近平构筑大国主场外交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邓小平多次在谈话中讲到当时中国的外交策略,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国在应对国际关系处理时取的20字战略方针,即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著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简称“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其后经历江泽民和胡锦涛时代,都沿袭了邓的外交战略方针,方向上没有大的变动。不过,随著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习近平过去五年在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基础上,让中国外交工作转向“积极有为”,推行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利益相适应的政策,构筑大国“主场外交”。

不少意见认为,习近平改变了邓小平时代以来“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推行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利益相适应的政策。(资料图片)

邓小平推行“韬光养晦”之初,明确说是为了力保和平发展的机遇期,不涉及核心利益的、能让的就让。在邓小平时代,一方面经过反右、大跃进和十年文革的破坏,中国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整个社会有著一股强烈的渴望变革的诉求,另一方面世界局势确实已经进入“和平与发展”的周期。如何利用“和平与发展”的机遇期,让当时仍一穷二白的中国早日赶上世界的发展潮流,这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如今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用事实证明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价值,又因国内外形势的改变,让当前中国出现新的时代课题──崛起的中国如何找到在世界舞台上的合适位置,这需要当代中国继续探索和给出回答。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过去五年在改革开放积累的国力和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基础上,让中国外交工作转向“积极有为”。

其中一个转变的标志在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明确了外交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外交战略目标从创造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转向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三位一体。

另一方面,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在国际突破的过程中发展而来。在外界看来,中国不仅是在告诉远至欧洲的传统西方国家,海洋经济依旧重要,而且在努力证明大陆经济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习近平在全力宣导“要和平,要发展”,“不要对抗,不要贫困”的外交与发展思维,努力让世界各国选择中国的国际理念。

金砖(BRICS)国家领导人9月4日在厦门举行第九次正式会晤,并发表“厦门宣言”。(新华社)

发挥主场优势 增加国际话语权

近来,“主场外交”亦成为大陆媒体的常用语,即是在本国进行的外交活动,意味著东道国可以利用主场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优势,掌握或增强国际话语权,拟定有利于本国的议题或议事日程,推动制定有利于本国的国际规则或秩序,从而实现本国的外交目标。中国外交转向“积极有为”,一大特点正是“主场外交”。

2014年5月,亚信会议在上海召开;同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 两大峰会分别聚焦安全与经济问题,中国作为东道主,发挥主场优势,为有关议题提出中国主张。2015年,中国接连举办四场令世人瞩目的主场外交,包括1月召开的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3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11月召开的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和12月召开的上合组织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

值得一提的是,在3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参会领导人规模超过往年,中国“一带一路”构想也正是在这一次峰会上正式揭开面纱,并继续围绕推动“命运共同体”加强多边合作交流。

2016年,中国主场外交更上层楼 ,包括1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投行开业式暨理事会和董事会、3月在北京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以及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等。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投行开幕致辞中,更称之为“见证历史的时刻”。 而G20杭州峰会不仅是2016年主场外交最大亮点,也被评价为建国以来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进一步明确了G20合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举措,并就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和措施达成“杭州共识。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的机会之窗。

2017年10月召开中共“十九大”,需要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与以往历次主场外交一样,2017年中国已通过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改善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影响力。还可以增强国家话语权,参与国际规则秩序的制定。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右)在四月访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谈后决定,展开中美全面经济对话,双方7月19日开始对话。图为习近平与特朗普在G20峰会碰面。 (路透社)

领土争议、中美关系成外交不稳定因素

当然,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在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时,自不免会与其他大国产生板块磨擦;另外,领土争议等历史遗留问题也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不稳定因素。

在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不得不提的是“南海仲裁案”。菲律宾政府将南海问题提交位于荷兰海牙的常设仲裁法院仲裁,中国政府则不承认是次仲裁,最终使中菲关系陷入低谷,直到杜特尔特就任菲律宾总统后,两国关系才出现转机;其后扰攘多时的南海争议在“东盟”国家的体系内竟也难掀波澜。此外,今年6月至8月间,中印两国在边境洞朗地区对歧70多天。双方在对歧期间互不相让,印度更有多名军人滞留中国领土。周边的领土争议明显成为中国外交的一大难题。

与此同时,习近平所倡导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也遇到一大阻力。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并不明朗。尽管习近平在4月访美,与特朗普举行会谈后决定展开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但两国在贸易问题上的争执仍未能解决。有分析认为,虽然中国领导层试图在某些贸易方面安抚美国,例如取消美国牛肉进口禁令等,但同时也在各个领域强化自身优势,欲与西方争夺工业主导地位。

消息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预计在11月上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华在中共十九大后展开,中美关系在新的五年会去往什么方向,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