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黄奎博|“台湾问题国际化”无实用 北京差别对待“硬起来”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执意访台,掀起“第四次台海危机”,牵动区域情势,也为战略竞争之势犹烈的中美两国关系种下新的变数。《香港01》专访前台湾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副院长、政治大学外交系副教授黄奎博,解析中国大陆对台祭出过去几十年来最强力的回应与震慑行动,将如何影响未来中美关系与中国对外关系走向。
香港01:北京雷厉风行采取进迫式“围台”军演,回应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各界存在不同评断,其中“针对台湾”毫无疑义,但解放军于周边海域接连举行军演,“针对美国”与否则存在歧异,您如何理解?
黄奎博:自然都有针对。针对台湾的情况很明显,不管蔡英文政府过去六年推动的是叫做“类台独”、“渐进式台独”还是“准法理台独”,都指向刨根“中国”,这些北京早就看在眼里。中国大陆自然有藉佩洛西访台的势头,采取高压态度对台独势力进行打击,没有人会否定“对台”层面。
另一方面,北京自然也有针对华府而来的味道,特别是从前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后半任开始,北京对美渐有不满与挫折感,援引北京自己的说法,美国在掏空自己的一中政策,美国对台的互动条件也日益升级,虽然原则上都还是服膺在《台湾关系法》的规范之下,但升级的趋势是很明显的。这样的事态一直到拜登(Joe Biden)政府都没有停止下来。
所以不管是不满也好,挫折感累积也罢,这次北京展现强力回应,自然有针对美国的成份。北京自认已非吴下阿蒙,有底气对外展现强硬的一面,“七八分对台,两三分对美”。其中固然有“柿子挑软的吃”,且北京对台发动这类军演,相对直接与美国碰撞,也比较不会发生核武国家间的重大军事冲突。
当然我们也看到北京对美祭出八点反制,虽然严厉,但当中没有任何一项是不可逆的,不管叫做取消还是暂停,他日要重新来过,相信也没有任何困难。这八点反制有其严重性,但不表示有持续性。后续主要端看美国如何后续两岸间的军事紧张,包含美国介入的程度与方法。同时,台湾方面是否还能继续“温良恭俭让”,或是随着年底台湾地方选举将届,选择进一步激化两岸政治的口角,这些发展都留待商榷,到时才能回头看北京对美反制8点会持续多久。
此外,我不相信北京今日对台军演的程度,美国政府事前没有评估过。北京今日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秀肌肉,二方面是秀决心,这也可以视为“北京对于承诺的坚持”。当然,美国也有自己的承诺,如对台湾提供防卫的承诺,中国大陆也有自己的承诺,包括不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追求两岸统一等等,中美各自有自己的政治承诺要兑现,但承诺的强韧度如何又是另一回事。
这次北京等同是对华府叫板,表态能够拿出这么多筹码与资源来维护承诺,等着看美国反应。就此前看来,美国并没有因为解放军军演越台湾领海线内,而有积极援台举动。美国当然也在观察,也在自我节制,毕竟美国也忌惮事态升级。总之,中美走到这局面,抽象比的就是谁说话比较真,且具有现实可能性。
北京固然没有真的攻击台湾,但像是模拟演练等,北京确实做了过去不曾公开对台湾展现的动作。美国的后续反应真的只能静待观察。解放军军演期间,台湾目光都在看美国里根号航母打击群,相关美舰实际上也没有贴近台湾周边海域,整体言之,这次台海军演紧张高峰期间,美国对台湾的介入“基本上看不到”。台湾唯一可以感受到的,当是美国要求蔡英文政府尽量自我克制,避免两岸进一步擦枪走火。
北京这次对台周边进行高强度的军演,我个人觉得与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进兵乌克兰有相似之处,也是对他国示范并展现自己一贯言说的决心,“说到做到”。
香港01:方才您提到中国大陆宣布暂停中美八项合作的反制措施,接下来的中美关系走向如何研判?美国现在通胀及经济衰退预期之下,能再对北京打出经济牌回应吗?
黄奎博:眼见北京对台祭出这般军事演习,我相信会促使美国政界、智库等的“防中派”会提高声势。或可预见,美国对于中国大陆在一些比较具有威胁性的竞争领域,推动《芯片法案》、再炒萨德系统等,都会成为美国“防中”的工具。但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两刃剑,一方面是见到仇中、防中一派声势上涨,但中国大陆勇于秀肌肉、勇于实践自己说过的承诺,这也会反向刺激美国思考:一旦过份激怒北京,北京的下一步会如何走?结果是美国的战略考虑会放大北京更具积极性、侵略性行动的可能性。因此,美国的政策工具会否积极使用,就要看拜登政府的选择。
香港01:考量现实情况,您认为美国“防中”的工具还堪用吗?
黄奎博:美国在高科技、芯片、AI、生物科技等领域还掌握领先技术,在技术转移上做动作,确能有效达成禁止与防堵,以延缓北京赶超。从特朗普到拜登时代,美国政府行芯片抵制中国大陆的时候,芯片商、制造商其实都很紧张,怕损害到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厂商方面,也能看到一些游说,希望美国联邦政府不要做得太绝。但是拜登政府到底会怎么选择,在芯片议题上挥刀目前看起来势在必行,除了在细节上还有一些差异外,美国两党在《芯片法案》一事存在高度共识。
但除了以技术转移阻却北京赶超,我认为美国在其他方面要卡住中国大陆其实很有限。因为中美相互依赖程度实在太高了,我不觉得拜登会四处开战场,否则他等于重回特朗普时代。但拜登政府已准备要发出的做法,应该不会停止。短期可以预见的未来,中美两国间的政治与经济会持续动荡,也不用对偶尔出现的对抗感到意外。
香港01:从佩洛西访台,到中共对台遂行围台军演,就这一连串事件的后续,是否或将如何影响国际回应台湾问题?民进党政府十分张扬“台湾问题国际化”,并期待能因此为台湾带来国际支持,您如何评价?
黄奎博:首先,“台湾问题国际化”要先定义清楚,如果只是台湾问题被国际各界所知道,这也是一种国际化。但比较积极的“台湾问题国际化”,尤其以蔡英文政府的角度来说,意指国际要更多介入台海的冲突,并且多多少少可以站在台湾这一边。
然而,就算北京动用武力恫吓,“台湾问题国际化”目前看起来还是停留在前者意义,即国际扩大知晓了台海情势,但并未到后者具有积极性回应的地步。
就举这次韩国的应对为例,首尔其实代表了国际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应:保持缄默。日本是少数持续发表谴责声明的国家,但随后也立即损及中日关系。除了G7集团之外,我们很难看到有哪个国家在这件事情上谴责中国大陆,或发出支持台湾的声音。更别说北京另一方面也会动员邦交国,去重申一中政策、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等等的。
台湾会有受国际关爱的满足自信,主要是台湾受西方媒体影响,且西方媒体的传播力更甚所致,但实际搬到国际政治场域,会真的跳出来支持台湾只有零星国家,台湾其实占不到便宜。
不论台湾要说这是国际社会的冷漠还是伪善,现实就是不会有太多国家会因为北京对台操行军演武吓,去呼吁中国大陆要悬崖勒马。从前次1996台海危机,看到今次被称作“第四次台海危机”,台湾向来都可以在各国当中找到民意机关、专家学者发表一些支持台湾的言论,但掌握行政权的各国行政机关,目前会挺身为台湾发言的数量真的很少。这就是国际现实。“台湾问题国际化”只是让国际更知道台海情势,知道台湾有受北京武吓之虞,但要转化成国际积极介入台海问题的力量,且要对台湾有利,这条路还很遥远。
反之,在民进党政府投台湾社会所好下,“台湾问题国际化”对内的效果自然有一定成效。当西方主流媒体、G7集团等在台“耳熟能详”的对象,发表了友善言论,很容易刺激台湾社会的兴奋感。曾经就连CNN新闻底下的跑马灯出现台湾新闻,都能鼓舞到台湾。这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缺乏信心。民进党政府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善用播放,自然就会很鼓舞人心,他在这方面的工作也相对好做。
香港01:佩洛西访台当晚,中国大陆全境沸腾,满溢的民族情绪不在话下。大陆官、民当下直白展现对美高强度意识形态与大国对抗意识,并揉杂对台勃发的民族主义,两相加乘后,您认为会多大程度影响一段时间后的中国对外关系走向?
黄奎博:民族主义一直都是执政者的两面刃,先说北京这一次对台湾的决定,一定还是诉诸民族主义,而且已经超越了收复失地的民族主义,还包括了一雪百年国耻的民族主义。G7发表声明后,中国外交部回应“现在不是八国联军的时代”,这句话表现中国自信不再是从前那个积弱不振的中国,休要靠实力对中国颐指气使,这也是很民族主义的一种讲法。
中国大陆对台自然是受民族主义的左右,但中国大陆对外会否也同步受到这样的影响,我觉得需要进行区分。对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多少还留存了一定的民族主义式思考,不管是台湾问题、香港问题、疆藏问题,还是经贸如美国推《芯片法案》剑指中国大陆的做法,都会反映其中。
香港01:如您所述,在一段期间的中国大陆对外关系,可以理解为即将“硬起来”?
黄奎博:除了跟几个西方主要国家,如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确实存在“硬起来”的态势外,以中国与欧盟关系为例,我就认为不至于如此,因为双边该合作、该笼络的时候,依然所在多有。
中国大陆相应美、加、日本等国的态度,或许可以用“硬起来”或“有所坚持”来表述,但当北京与华府存在复杂的战略竞争时候,我不相信中国大陆会对欧盟表现强硬,何况中国大陆也会积极寻求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所以中国大陆“有所坚持”的“硬起来”,作为上相当可能,但是有区别性与对象限制。毕竟北京要的是一个可控的、安全的战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