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配网红受邀对谈自称“精神台湾人” 选民结构不只“挺中反中”

撰文: 卫城
出版:更新:

民进党的“蔡英文&DPP”Podcast频道“耳朵出游不出油”最新一集节目专访来自中国大连的新住民、YouTuber“焦虑主妇Lia”,并借由其定居台湾的经验,突出台湾的“自由环境”,Lia一句“自己已经是精神上的台湾人”说法,无疑成为这场访谈最吸睛的“金句”。

事实上,不论受访者Lia定居台湾经验是如何美好,或多大程度挟带个人主观意识叙事,一概属于言论自由范畴,毋庸置疑,也无能非议。然而,整起形式从民进党邀约,到专访旅台的大陆新住民、内容满溢的自由民主空气,再到抽象名词“精神台湾人”的释出,这场看似寻常的“前陆人”在台生活访谈,终究离不开两岸政治气味,经验上同步带来民进党政府浓烈且擅长的意识形态宣传。

焦虑主妇Lia(中)上“蔡英文&DPP”Podcast访问。(民进党)

妈妈未来也是台湾人

根据民进党5月11日发布的新闻稿,“蔡英文&DPP”Podcast频道“耳朵出游不出油”最新专访拥有14万订阅的YouTuber焦虑主妇Lia,并且透露她也是民进党妇女部举办的“亲爱的家乡,你好吗”征文竞赛的获奖者之一。

节目主持人好奇询问,焦虑主妇Lia原是中国籍,为甚么愿意参加民进党举办的征文活动?焦虑主妇Lia答称,过去的确会担心被贴标签,但现在理解台湾“是个多元的国家”,只要对新住民的生活有帮助,她都愿意尝试。至于抵台后最不能适应的差异,焦虑主妇Lia表示,过去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便,现在看起来倒都是小事,进而强调“对于台湾的自由环境,已经像阳光、空气、水一般的习惯”。

Lia认为,融入一个社会,要靠自己努力,“相较于肉体台湾人,自己生活在台湾,未来也会成为台湾人,自己已经是精神上的台湾人了”。她也分享自己曾因批评台湾的不足,被儿子回击“妳又不是台湾人”,幸亏先生即时发声,告诉儿子“妈妈未来也是台湾人”,才让她释怀的生活插曲。

蔡英文2021年11月9日首度献声Podcast平台,为“蔡英文&DPP”的“耳朵出游不出油”录制内容,节目播出后,隔日冲上APPLE Podcast新闻类排行榜第一名、全分类排行榜第三名。同年10月,蔡英文才在她的脸书上宣布她的Instagram粉丝追踪人数即将突破90万人,她将亲自在IG上回答粉丝私讯问题。(Facebook@蔡英文 Tsai Ing-wen)

台湾人身份的二创

正当这一切发生得如此自然且生活化的同时,从舆论效果和台湾社会现状观之,这场访谈实际上隐约预告了民进党政府将争取社会群体支持的目光标的,落到了人口总数日益庞大的在台大陆配偶身上。根据台湾内政部移民署截至2021年12月统计资料,在台外裔、外籍配偶人数总数计569,851人,其中大陆(含港澳)地区配偶数,合计业达371,822人,占比65.2%。套用台湾坊间惯用语称呼,这一类人概称“新住民”,或略带煽情的“新台湾人”,对其跨境通婚所生子女,则多称“新台湾之子”。

在过往马英九主政时代,两岸关系全面发展,彼时陆客、陆生赴台踊跃,两岸通婚也反映双边社会经济密切交流的结果,大陆配偶甚至比所有东南亚国家配偶总合的人数都还要更多。但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原本热络的两岸关系因政治因素一夕掉入冰点,不仅陆客赴台观光人次逐年锐减,与台湾人通两岸婚的人数也一年不如一年。

2020年3月,台湾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一度撤回开放陆配的陆籍子女入境专案,当时台湾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一席“没有选台湾的国籍,就要自己做承担”,让许多台湾网民情绪“高潮”。(台湾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提供)

进一步比较台湾两党执政期间对待大陆配偶的政策,民进党政府向来被认为“政策歧视”大陆配偶。例如2002年,陈水扁政府企图将大陆配偶取得中华民国身份证年限由8年延长至11年,远高于外籍配偶的4年,但最后并未执行。2003年,陈水扁政府对大陆配偶赴台实施面谈制度,而外籍配偶没有相关规定。2009年,马英九政府把大陆配偶取得身份证年限缩短至6年,并取消大陆配偶继承遗产限制,放宽大陆配偶父母探亲天数等。2016年,再有民进党籍立委推翻“陆配取得身份证年限由6年缩短至4年”的法案。

凡此种种,民进党人刻划在大陆配偶身上差别待遇,乃至“政策歧视”的印记,始终未消,日常也不乏明示暗示“中配团体经常配合‘祖国’在台的各种活动”,将其在台湾社会的存在,抹上一层不纯的政治动机。

正因前迹斑斑可考,民进党今朝“不计前嫌”邀请了在台湾小有知名度的YouTuber焦虑主妇Lia进行陆配在台的生活经验分享,便显得“珍贵异常”。谓之洗刷长年不友善之名也好,企图藉陆配之口反向突出台湾的自由环境也罢,甚至更功利一点,为了挽回些许来自“新住民”家庭的政治支持,都错杂促成了这一场民进党与陆配网红的线上相遇。尤其十分醒题的“精神台湾人”一词,他日着意妆点,无疑也可以是继李登辉当年举起马英九之手高喊“新台湾人”之后,再一次就台湾人身份名词上又一伟大的“二次创作”。

1998年11月台北市长选举投票前一周,李登辉拉起马英九的手,称他为“新台湾人”,顺利为让马英九摧票并击败民进党的陈水扁,当选台北市长。图为2020年8月1日,马英九前往李登辉灵堂追思。(Facebook@马英九)

民进党需要重新整理支持者

尽管谓之“二次创作”不免揶揄,但综观台湾政治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针对台湾人身份组成的名词创作,其实是一项“硬需求”,一如台面上已有的“新台湾人”、“新台湾之子”等,抽象字面如何组成其实不重要,重点是用途,即如何最大化运用在哪一群人身上“定性”——这对从来是为移民社会的台湾而言,不可或缺。

道理挪用在“精神台湾人”上也是一样,尤其出自一个出生来自中国大陆、意识形态肯定台湾民主自由的陆配口中,“精神台湾人”就这样自带起万佛朝宗的光辉感——套用Lia的诠释,肉体不重要,生活在台湾就是精神台湾人了。质言之,民进党政府或也意识到了,想要巩固台湾主体的政治目的,除了扩张群众基础外,如何统理因支持扩大进而分散,乃至日渐分化的既有支持群体,不至于离析是一则必须处理的课题。

事实上,蔡英文自2016年主政以降,台湾社会被政治切割成非蓝即绿已是病态,就连民进党内部支持群体也早有分殊——蔡英文个人的铁杆支持者与传统民进党政党支持者两类群体,实际上并不全然重叠,党内(老)独派与自诩进步价值的“英系”,近年多呈现意见与路线分歧不在话下,强烈支持蔡英文政权的台湾年轻人或自称“台派”,或“新独派”,渠等定义了新旧,等同划下了“台派等于独派吗”的问句。

在国民党、民众党等在野孱弱、“反中”意识依旧主流当道下,民进党享受了充沛的话语权力,支持的群众基础也在过去几年稳定扩大,因此关于台派、独派、社会福利左派、新独、旧独等群体,成了各式民进党的“独派亚种”,个中有着主张中华民国不正常,需要创建正常化国家者;也有倾心“中华民国台湾”新创者;自然也留有传统主张法理制宪独立建国者。这些不同集合如今都汇聚在民进党支持者的招牌下,哪一种代表甚么意思已经难以轻易区分,唯一的交集只剩下反中与保全绿色政权二途。

是以,也可以理解为,随着泛民进党支持群体的扩大,传统独派的台湾人典范开始在光谱上游移、拉扯、撕裂,曾经的台湾人或是狭隘地指那些说着闽南语、世代出生在台湾的本省籍(相对于随两蒋抵台的百万大陆各省人士),又或者随社会变迁,省籍不再是新一代台湾社会关注与可以区分的界线,于焉诞生了李登辉创作“新台湾人”的动机,为融合台湾内部本省籍、外省籍与客家族群于一体。尔后再有外配与陆配加入融合,方安置了“新台湾之子”容纳之,焦虑主妇Lia自称“精神台湾人”也是顺此脉络而下的产物。这些名词表现,强调暗示着,每一个人既自觉也需要在所属社会中,能有一个位子。

只不过,眼下的问题并不在于台湾社会失去了宽容,而在于多年来,政党恶性竞争、两岸关系劣化,乃至于“反中”心切,台湾政治的不宽容,区隔了社会成一个又一个异质互斥的群体,边界可以依政党认同切割,可以是中国认同或台湾认同归属,也可以是复古的省籍之争,凡此种种的多元并立,同时预告的也是一重又一重分裂。YouTuber焦虑主妇Lia一席“肉体不重要,生活在台湾就是精神台湾人”的“身份再创”,既抽象,也包罗万象,其概念能否点醒益发二元化的台湾社会,反而更值得台湾政治人物静心思考,而非精挑细选,只是看中了她陆配身份讲着悦耳动听的台湾多自由与多美好,最后不过成了为统战而生的一纸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