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奖|《天桥上的魔术师》夺大奖 制片名单里“中国”却消失?

撰文: 黄雅慧
出版:更新:

台湾影视金钟奖于10月2日落幕,担任本届台湾金钟奖评审之一、本身也是动画公司负责人的林家齐通过个人脸书(Facebook)指出,就其印象所知,金钟奖大赢家《天桥上的魔术师》标榜“台韩视效跨国合作”,但实际是由中国大陆公司负责,但该公司和创作者消失在制作名单上,因此质疑台湾是否有些话无法说。

台湾戏剧《天桥上的魔术师》入围金钟奖14个项目,最终获得6个奖座,堪称本届金钟奖最大赢家。对此,林家齐除恭喜该剧创作团队的优秀成果之外,也透露其两年前得知的讯息,该剧现场负责视觉特效指导的陆籍创作者“宋威老师”以及负责超过80%特效镜头的“北京诺华视创公司”,都消失在制作名单上。

他认为不应该因为任何原因抹灭了这些工作人员应得的努力与鼓励。他并质疑“难道在台湾有什么话是不能公开、不能说的吗?”

台剧《天桥上的魔术师》获得第56届金钟奖最佳剧集,共囊括六项奖座,堪称最大赢家。图为《天》剧创作团队上台领奖画面。(台湾文化部)

林家齐也指出台湾影视产业的现况,他说,《天桥上的魔术师》在蔡英文政府前瞻计划新台币1.5亿经费的支持下,成了台湾近年来戏剧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案,可是在喊着资金不足的情境下,把四千万视觉特效预算发包给国外,只留下少数的特效镜头在台湾,甚至听闻有些台湾参与特效制作的公司,也是从对岸接到二包三包辗转发回来的。

林家齐表示,《天》剧并不是只如预告中所宣传的台韩视效跨国合作,主要负责场景特效制作的还是中国大陆。他理解制作方或许为了品质,选择找熟悉的团队,不过要让产业变得更好,不单只有“IP是台湾的”就好,而是所有的制作环境都要一起成长。也就是说,比如特效技术或许可以留在台湾,让台湾人才能够有机会参与。

台剧《天桥上的魔术师》在宣传上指出该剧由视觉效果由台韩合作,但林家齐指出,其实多为北京公司主导。(Facebook@林家齐)

林家齐这番言论也引发网友热议,比如政治性地指涉蔡英文政府需要中国大陆之外,但除却掺杂政治意识形态的情绪性发言,背后更多的是对台湾影视产业的焦虑。

比如长期关注两岸娱乐圈的资深媒体人商台玉也在其脸书指出,他认为制作团队最后把特效发包给北京公司,肯定是不得不的选择,这可能是基于预算考量或是沟通上的障碍,更有可能是基于技术信赖。

+2

商台玉指出,就她了解,视觉效果统筹制作必须要找到一个头部负责人,该头部公司再根据工作比例分配自己执行,或是将特效发包给其他厂商。而且这个角色必须在片子设计开拍时就必须参与到底,不可能由传统导演制片来分包制作。

也因此,商台玉指出“视效制作”早已经是一个跨国合作的产业,而中国大陆因为市场规模,肯定已经有相当的制作能力和水平,而从业人员和投资方,肯定也有很多台湾成分。而从这件事情中,“该反省的应该是为什么不能两岸合作?想要纯粹的去中有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