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拿下一金一银 台湾原住民选手有“擅长运动的基因”?
东京奥运台湾选手陆续传来捷报,其中在台湾有“举重女神”之称的郭婞淳、台湾柔道历史纪录“银牌”的杨勇纬和举重49公斤级夺得第四名的方菀灵都是台湾的原住民,今年中华台北队共有13名原住民选手,再次引发关注。
台湾人口大都以汉人(96.45%)为主,原住民16族仅占2.45%,却是台湾国际运动赛事的重要支柱。1960年,为台湾夺得第一面奥运金牌的“亚洲铁人”杨传广是阿美族人,而为台湾夺下第一面奥运金牌的跆拳道选手陈诗欣也有泰雅族的血统。台湾原住民拥有擅长“运动的基因”、培养台湾原住民参与运动赛事等都引发热烈讨论。
长期以来,在台湾社会有个“刻板印象”,普遍认为原住民的运动细胞远比汉族来得优异,尤其从过去台湾参与奥运的名单可发现,获得1960年罗马奥运十项全能银牌的“亚洲铁人”杨传广为阿美族;1992年巴塞隆纳奥运棒球银牌主力的黄忠义与王光熙也出身阿美族;2012年伦敦奥运跆拳道女子铜牌的曾栎骋同样是阿美族,2014年雅典奥运为台湾拿下第一面金牌的陈诗欣母亲为泰雅族人。
而此届东京奥运,打破奥运三项纪录并荣获东奥女子举重金牌的郭婞淳,则有阿美族与布农族的血统,风靡日港台外型帅气的杨勇纬则是排湾族人,举重选手方菀灵则是邹族。原住民选手的亮眼表现,也引发台湾社会“投资原民体育”的呼声────在此之前,台北世大运原住民选手表现亮眼,也再次引发针对原住民“米血堡血型”的讨论,认为台湾原住民“先天”拥有运动方面的优势。
世大运后“米血堡血型”论
在世大运后,台湾关于米血堡血型的讨论增多。所谓的米血堡血型,是除了A、B、O血型外的血型系统,例如戏剧常出现的Rh阴性血。《巷口仔社会学》引述,Broadberry (1996)与马偕医院团队的资料指出,国际间罕见的米田堡红血球血型第三亚型在台湾原住民却有相当高的发生率。拥有米田堡血型的人,“可以容忍体内较多的二氧化碳产生,调节血球酸碱值能力也较佳”,因此米田堡血型的人体力更好,耐力更佳,有助于运动表现的提升。
现任马偕纪念医院输血医学实验室研究员许淳欣博士曾表示,白种人与日本人具有米田堡血型的比例大概只有百万分之一,台湾人有米田堡血型的比例约3%到6%,台湾原住民中阿美族的比率高达90%,达悟族则是34%、卑南族的21%,台湾阿美族运动选手表现也确实很出色。
但是也有人质疑这样的推论太过草率将“天赋”与“族群”挂勾,随著科学的发达,时常可以看到关于疾病、特征与基因的关联,但若直接将某基因特色与某一族群进行标签贴合,恐会陷入种族主义。
原住民族的“标签”
在台湾社会原住民却长期被贴上酗酒、会唱歌以及运动优异等标签,但将其与“天性”与“天赋”挂勾,会忽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以喝酒为例,酒原先根源于原住民祭仪的传统文化,背后有部落的共享概念,但在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时期的专卖制度以及部落经济型态改变、资本主义影响之下有了改变。
而“天生拥有运动基因”这一项虽非负面,但专注体育项目培养原住民族成为“台湾之光”一事,也有评论认为反而会因此限缩了原住民的发展。台湾社会应该反思原住民教育让不同的个人适性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针对原住民的自治、土地权利和转型正义有更深更全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