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设计原貌 台北“国父纪念馆”改建盼迎新风华
落成于1972年、设立迄今逾48年的台北“国父纪念馆”1972年举行落成礼,其后又见证过蒋介石停灵与丧礼,蒋经国、李登辉先后在此宣誓继任台湾总统,还有英国前首相戴卓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1925—2013)、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1931年—迄今)莅临演讲,经过近半世纪的岁月风霜洗礼,部分设施老旧不敷使用。
11月18日上午,国父纪念馆举行“半世纪剪影—中山公园的回顾与展望”展览开幕式,纪念馆馆长王兰生说明即将于明(2021)年展开的“跨域加值公共工程计划”执行进度,让社会各界了解该馆维修改造工程的最新动态。
王兰生表示,国父纪念馆设立至今将届半世纪,但从未进行过大幅整修、部分设施老旧不堪使用,又被指定为直辖市市定古迹,增加了维修的难度。2015年,纪念馆获得台行政院核定“跨域加值公共工程计划”,又于今(2020)年修正计划通过,总经费高达新台币16.32亿元(新台币,下同,约合4.4亿港元),包括大会堂暨周边设施升级、国际化优质展示空间、中山文化园区景观改造等三项主体工程将于2021年陆续启动。
王兰生介绍,最先展开的是园区景观改造,以回复纪念馆建筑师王大闳(1917—2018)的原始设计精神,即重现中轴线的映池(现为喷水池),呈现建筑物倒影;改造现有的中轴广场为双排林荫大道,将可巧妙遮蔽纪念馆后方兴建中的台北大巨蛋,维持设计时原有的天际线景观。此外,连接“联勤44兵工厂”(今台北市政府现址)的三张犂铁路支线,曾是许多台北市民的重要记忆。纪念馆园区内翠湖南侧的东西向柏油路,即为1986年废弃的铁路遗迹。未来工程计划除将纪念馆东南角、西南角打通,增加两个出入口以方便民众进出,更要在地面上重新营造铁道意象。
王兰生解释,本来景观咨询小组打算将围绕纪念馆的老旧栏杆全数拆除,把整个园区打造为全开放空间,但却遭到周边居民反对。许多民众认为,栏杆虽然老旧破损,但其风格配合纪念馆建筑、十分美观,加上园区又有安全管理的需求,所以最后决定保留,且延续原有风格。此外,还有东侧步道与园区内的“翠湖”环湖步道,因树木生长的浮根导致步道高度逐渐不一致,对长者和幼童更容易产生安全隐患,未来将调整步道动线并拓宽宽度,加强排水和改善土壤裸露的问题。
王兰生强调,“跨域加值公共工程计划”动工在即,为照顾民众对纪念馆现有景致与旧时风情的眷恋与不舍,馆方特地规划“半世纪剪影—中山公园的回顾与展望”展览,展出包括园区建筑师王大闳部分原始景观绘图,以及开馆以来百余件具代表性的摄影作品,盼能通过回顾开馆近半世纪以来的珍贵足迹,借由视觉艺术引起民众对园区整体环境的怀想与眷念。王兰生称,期望通过此次改造工程,再次突显台北“国父纪念馆”的古迹建物与艺术文化纪念意象,使其成为未来国际文化观光的重要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