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冲突】台湾人眼中充满“猎奇”的中印冲突

撰文: 张育铭
出版:更新:

综合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020年6月21日,印度多地蔓延一股“抵制中国制造”的情绪,而原因则是因为近日的中印在边境地区的冲突导致,事实上中印的边境争议从5月5日就开始了,但一直到近日才升级恶化。6月15日,中印双方皆发布消息,在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中印双方人员发生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而依照目前的讯息,印方死亡人数达20人,近百余人受伤。

而中印冲突也进一步引发印度当地的反华情绪,据报道,印度民众焚烧中国家电和商品,一名工会部长甚至希望禁止餐馆出售中国食品。6月20日,印度民众在街上举着“抵制中国商品”的牌子抗议。而全印度贸易商总会(CAIT)也发起抵制中国货运动,该商会列出近500多样中国产品,如化妆品、鞋子、手表、行李箱、玩具等,要求印度所有人一起抵制。

+2

不过,印度总理莫迪在6月19日的一番演讲中似乎给“龙象之争”期间激起的炙热民族主义情绪浇了一盆冷水。他说“中国军队没有进入我们的边界,也没有占领我们的哨所”。言外之意,新德里委婉承认边境对峙事件责在印度。但莫迪亦强调,20名印军不会白白牺牲,印度军队有能力保卫本国边界。

原本台湾人对于中印冲突都是采看热闹的态度“隔山观虎斗”,不过却因为冲突起因、印度为何示弱,以及中国为何不公布伤亡人数,而让台湾人有种“雾里看花”之感。

首先,在冲突起因的认定上,由于大部分台湾的主流媒体在援引资料时,并没有做到交互参照,而只片面地援引印度媒体的报道,因此立场跟结论都是认为这次边境冲突由中国大陆挑起。同时在许多电视名嘴解读“带风向”下,台湾人一向认为中国大陆采取战狼式外交地侵略他国领土主权必然最终会“碰钉子”,而引发印度的强力反弹。不过,中印冲突的走向似乎并没有朝台湾人心中的方向发展,反而是印度先行示弱。

其次,在印度为何示弱的环节上,台湾人似乎错误地研判解放军都是“纸老虎”,而忽略解放军的高原战备行动可能是促成印度示弱的主因之一。

+1

根据西方军事观察家的报吿,目前印度国防经费有三分之一花费在中印边境的防务支出,印度总共有35个步兵和装甲师,除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和印巴正式边界上部署20个师。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15个师,加上各军团的直属队,印度在中印边境的驻军高达20万人以上。而中国在与印度接壤的新疆军区和西藏军区的部队,则相对精简,仅保留2个步兵师,2个山地步兵旅,一个装甲旅和2个炮兵旅,总数量不足5万人。目前中印双方在边境地区部署的兵力比例为1比4。

由于具备强大的机动能力,完善的运输保障,因此解放军也让印度驻军备感压力。

根据中国军媒公开信息,参与此次高原战备行动的军队包括但不限于西藏军区、新疆军区、西部战区第76集团军、第77集团军、陆军航空兵,中部战区第81集团军,南部战区陆军所属旅,空军航空兵所属旅和空降兵军所属旅,火箭军,以及民兵等。甚至在备战行动中,中国军队还派出文工团赴一线慰问。

+2

换言之,就双方在中印边境的军力整备来说,虽然印度有兵力上的优势,但仍畏惧解放军的集结整备能力,同时也害怕冲突进一步升级,而将可能重演年边境战争的情况,因此印度先行示弱。

最后,在中方没有公布伤亡人数方面的解读上,台湾人多持负面看法。台媒中央社在6月20日引用印度媒体的报道,其中印度官员表示“由于中国政府不愿说明死伤状况,因而传出是因为人民解放军上校指挥官、副指挥官阵亡,官兵共有40到45人死伤,官方才回避外界的询问与质疑”。换句话说,台湾人在被“带风向”的情况下,认为中共不愿公布解放军死伤情况,主要是考量面子问题,而又可能分成二个原因,其一是死伤人数比印方惨重,其二是死伤军官等级较高。

不过,这种解读显然忽略了中方不愿公布伤亡人数的实质意涵,就是希望冷处理中印冲突引发的舆论效应,尤其是在中国内部民族主义高涨的情况下,冒然公布伤亡人数,恐引发中国社会进一步反弹印度的声浪,这将使得中印冲突从原先边境的摩擦和对峙,进一步升级成两国之间的民族情绪。而这样做的结果,更可能将印度强行推向美国所主导的“印太战略”的布署中,这显然并非北京所乐见。

台湾社会一向以“反共抗中”的叙事逻辑来看待中国的外交关系,而中印冲突也在台湾媒体的片面报道下,当然会让台湾人产生帮印度加油的冲动,然而实际的发展似乎并不如台湾人所料想,因此让台湾人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