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六四目标非推翻中共 民运人士:学生是爱国的
中国大陆维权律师、目前在美国“中国民主转型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滕彪,于5月18日在台北参加“华人民主书院”等团体共同举办的“六四事件30周年研讨会:中国民主运动的价值更新与路径探索”活动时,接受《香港01》访问,他表示六四事件大多数参与者并非以推翻共产党为目标,对西方民主宪政的理解也存在著局限性。
1989年4月26日,中共官媒《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将学生运动定性为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动乱;4月27日,北京等城市发起大规模学生游行。
滕彪指出,在“4.27”大游行当中,学生打出“拥护共产党”标语,尽管有策略上的考量,学生和市民要求反腐败、反官倒,也提出新闻自由等各种各样的诉求,但是要彻底反对共产党的一党专制、彻底挑战中共合法性,恐怕在当时非常少人有这样的想法。
滕彪对《香港01》记者表示,30年前中国大陆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当时大陆民众的观念,“八九学生运动”绝大多数的参与者,并不是说要推翻共产党专制体制、建立民主,没有将此作为现实目标,而是希望共产党能够遵守宪法、扼制腐败,让中国有更多自由的空间,所以对共产党还是有很大的善意的期待。
另外,滕彪也认为,从当时的运动来看,参与者对西方民主宪政的理解,和今天也无法相比。他进一步说明,这个说法并不是怀疑“八九学生运动”的正义性及其伟大意义,但是当时的运动无论是学生还是市民,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还是有局限的,和30年后理解的深度肯定不一样。
滕彪说,在承认这个事实的基础之上,也要去反思、正视在1989年学生、市民和中国民众存有认识上的局限,直到六四开枪之后,“应该让更多的人看清中共的邪恶本质”。
基于当时的认识,参与者把自己定义为“爱国民主学生运动”,滕彪认为绝大多数的学生是爱国的,希望中国好、希望中国走向更多的民主自由,所以中共起初定性为受到西方敌对势力幕后黑手的“反革命暴乱”是颠倒黑白的,虽然有认识上的局限性,但是“称为爱国民主运动是没有问题的”。
针对滕彪的说法,王丹回忆“4.27”大游行第一条口号是“拥护共产党领导”,第二条口号是“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一部分就是策略考量。
王丹补充说,当时他们敢于上街,认为政府不会镇压,所以才会打出那些口号,要是时空换成为今天,他们看到了中共镇压,不可能会打出那些口号。
此外,王丹认为,认识是随著社会而逐步发展的过程,没有必要用口号去判断,因为行动本身的意义更为重大。赵紫阳前智囊、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政治学暨历史学讲座教授吴国光也呼应了王丹的说法,他指出,行动的实质比标语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