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美国祭出“华为禁令” 台商“红色供应链”面临站队风险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新一期以“新形态的冷战”来形容目前中美的紧张关系。无论是中美贸易战或者近日美国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华为下达禁令,背后都突显出中美的结构性矛盾已经逐渐浮上台面,更遑论美国一直以“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做为以军事手段来围堵中国的印太战略。
若将2018年4月美国封杀中兴事件和2019年5月17日的“华为禁令”视为中美科技战的连续事件,则美国的主要目的应是打击“中国制造2025”。而“华为禁令”恐怕只会是中美科技战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但它已经令游走于两岸的红色供应链台商“闻风色变”。
“华为禁令”最早可追溯至2019年1月美国参、众两院议员联手提案意欲制裁华为,而当时台媒就整理出恐怕会受冲击的台商供应链,而在2019年5月通过的“华为禁令”则是给这个提案一个实锤。
台商分别有两种情况可能受影响,第一种是直接供货给华为,或者和华为有直接的业务关系,例如台厂稳懋、宏捷科提供功率放大器给华为,或者台积电帮华为的芯片进行代工。第二种是间接供货给华为,例如以代工的形式间接成为华为供应链的一环。例如美企Lumentum为全球射频元件供应商,所生产的相关产品被大量应用于智能手机,其中,台厂稳懋为Lumentum的主要代工厂。
台积电“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而在“华为禁令”后,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减低损失和风险,可能造成华为供应链台商的转单效应。
在美国对华为祭出禁令后,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厂商纷纷传出对华为执行禁运的消息。而在芯片部分遭到美商供应链断货的危机,据彭博新闻报道,英特尔(Intel)、高通(Qualcomm)、赛灵思(Xilinx)和博通(Broadcom)等公司都发出决定暂停供货给华为。对此,华为启动“B计划”,将以自行开发的麒麟芯片当做“备胎”,而这款人工智慧芯片采用台积电最先进的七奈米制程,大陆媒体甚至以“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来形容台积电的态度和动向,认为台积电的下一步行动将影响华为的未来发展。
台商会否在中美科技战中面临“站队”的局面呢?
首先,企业都希望能够避免涉入国际政治,但是否要将“华为禁令”的问题上纲上限到“站队”或“民族主义情绪”的层次,则可能是华为也不愿看到的局面。如何平衡企业获利和政治风险的过程的确考验领导者的智慧,然而具体问题仍然必须具体分析。
以这次“华为禁令”为例。当华为和其70家相关事业被美国商务部列入管制的“实质清单”(entity list)后,必须对华为施行“出口管制”(EAR)的货品、软体与科技公司分为三种:第一,总部位在美国;第二,源自美国(U.S-origin),以及最关键,也最让台湾科技业关心的是第三种,“外国制造,但是其源自美国的内容超过上限”。而这个“上限”,如果是伊朗、韩鲜、苏丹和叙利亚,就是10%,其余国家或地区则是25%。
也就是说,对华为的供应链来说,只要卖给华为的产品,其中“源自美国”的部分超过25%。那就得依照美国政府的法令,对华为实施禁运措施。
根据台媒天下杂志整理,这边则有一正一反的案例可以做为说明。首先是英飞凌(Infineon)在经过几天的供应链调查英飞凌产品的封装材料有多少部分来自美国厂商后,在5月20日发表官方声明,表示“不受美国出口法令限制”,将持续供应产品给华为。
而英国半导体厂商ARM则是发出与华为终止合作的声明,原因在于ARM授权给华为的运算核心,含有“源自美国”的技术,因此必须配合美国出口法令限制。
因此,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对于国际企业来说,遵守各国的法律规定是第一要务,尽管这些法律背后可能有政治目的存在。而当中美科技战变成避无可避的局面时,企业仍然只能设法在守法的大前提下,尽量避免企业的损失。
而大陆民众所关心的台积电则是表示将持续替华为的芯片进行代工,但这背后是否代表台积电已经“站队”了? 又或者只是因为代工技术并未超过25%的上限呢?
根据《天下》向台积电查证后,台积公司企业讯息处资深处长孙又文表示,“(出口贸易管制)不只这个25%规则,还有其他规则,我们有内部外销管理系统追踪与监测所有出货,来确保我们符合规则”。但实际情况是如何,目前则处于众说纷纭的阶段。
在全球化已经成为无法逆转的潮流时,如果只以民族主义情绪来看待商业问题时,在违反商业竞争逻辑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中国的华为”永远只能是“中国的华为”而无法成为“世界的华为”,例如将爱国跟购买国货捆绑在一起,则容易使得企业生产的商品失去国际竞争力,最终反而使得企业将被时代淘汰。同样的,当台商变成非得选择在中美科技战中“站队”时,对于重视商业竞争和创新的开放环境来说,也是一种“开倒车”的现象,最终受伤害的反而是人类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