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解香港栋笃笑咁多年都做唔起? 讲到尾都系一个字|任噏乱评
有网民于讨论区发帖讨论“点解香港栋笃笑咁多年都做唔起?”,文中以黄子华为例,表示香港的栋笃笑骚过于稀少:“佢18年金盆啷口香港栋笃笑基本上都净系得佢一个。就算计埋杜汶泽都得两个。”反观一海之隔的台湾却在短时间之内搞得有声有色。讨论在短时间得到大量网民关注并讨论。
网民热讨“点解香港栋笃笑咁多年都做唔起?”
有网民回复,其实死因在于香港人太大压力、要求高等因素,也有人反指除了黄子华和杜汶泽之外,林海峰和詹瑞文也算得上成功,前者曾在红馆开骚,后者也因栋笃笑而打响知名度。
网民:“外国大把成功例子啦”
不少人也引起了外国知名栋笃笑艺人做例子,例如在美华人Jimmy O Yang(欧阳万成),一位香港出生,13岁举家移民到美国,以HBO喜剧《硅谷群瞎传》饰演靳阳而知名的栋笃笑艺人。近年他凭住讲以华人生活文化差异为题而爆红,后来更踩进影视界出演不少剧集、电影角色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例子。有网民直言,如果当年他留在香港的话,好可能只能继续当个银行社畜。
香港人冇幽默感?
也有人以早年登上《Britain’s Got Talent》的日本笑匠Tonikaku Akarui Yasumura(艺名:总而言之很开朗的安村)为例,表示,如果他在香港表演的话,好可能未上台就已经被“嘘”到下台,直言香港人没有幽默感。
点解台湾咁成功,香港就唔得
综合以上观点,在香港搞栋笃笑骚和在台湾,甚至是外国搞栋笃笑骚存在一个决定性的分别 - 钱。第一点,相较于台湾或美国等地,可供举办栋笃笑的场地一样多,大型的栋笃笑可以选择红馆、湾仔演艺甚至是酒吧,不过这些场地却存在“场租”问题。
由个“钱”字讲起
在举办方需要负担场租的环境下,就必然要调高入场费,例如黄子华栋笃笑闲闲地也需要$780,就算在酒吧搞栋笃笑,计算之下入场费亦可能需要数百元不等。于场地老板而言,晚上是做生意的时候,每小时的人流即等于收入。想像一下,一群人只花$100,$200,买杯啤酒就坐足两、三小时的话,当晚业绩肯定会相当难看。在台湾的话,对老板来说“有人入场”反而是重点,因为场租不一定是压力。
同埋,于投资而言搞栋笃笑就犹如搞演唱会,一个表演者一个表演场地,面对数千过万观众才可以大赚特赚,数百人的表演可能根本是“冇嘢揾嘢嚟搞”浪费时间精力。两大因素底下,也造就了“香港好少有栋笃笑”这另一个问题。
流行与文化缺一不可
文化是需要流行的,没有栋笃笑骚,自然没有该方面的文化,没有流行也自然不会有“贪新鲜”的观众。以上几点,也造成了一个死循环:冇人睇就冇钱,冇钱就冇人搞,冇人搞就自然冇人睇。
香港大把人做栋笃笑,只系冇人识
香港也不是没有人才,就好似长居香港,印度裔的阿V“ Vivek Mahbubani”已由2005年活跃至今,举行过十分多场栋笃笑亦相当有水平,只可惜香港实在是一个空有流行的“文化沙漠”。
想搞好第一件事系买飞入场
如果有人想改善现今栋笃笑环境,可是先从场地入手,例如政府可给予帮助,补助部份场地费用,鼓励搞手多举办活动,先令栋笃笑文化流行,餐厅老板们在非营业时间租给栋笃笑搞手,也可以在酒水中赚取利润。栋笃笑这种东西,只要观众习惯了就自然会成为话题,更何况大家睇演唱会都睇了几十年,转换一下口味或者可以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