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天堂无门 人心有路
奥斯卡颁奖礼一向宠爱能够彰显人性光辉的电影,而俗语有云:“有黑暗的地方就有光明﹗”故此,以人类历史最黑暗一页──二战纳粹集中营为题材的电影,一向备受推崇。今届最佳外语片提名中,亦有匈牙利新导演拉斯洛尼美斯(László Nemes)的《天堂无门》(Son of Saul)。107分钟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故事,冲击的不只是奖座,更是观众的视觉和忍耐力。
的确,《天堂无门》非常“难顶”,但绝非指电影沉闷不堪,而是指故事和拍法合力所营造出的沉重和压抑感。原片名《Son of Saul》中的“Saul”就是指主角扫尔(哲沙劳力饰)、一个在1944年的纳粹集中营中担任“特遣队”(负责搬运及火化尸体的集中营囚犯,最多工作几个月便会被处决)的匈牙利籍犹太囚犯。
唤醒心中人性
日以继夜处理同胞尸体的他,在某日见到一名本应生存的男孩被杀后,心中的人性被唤醒,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决意为他这个“儿子”举行一场犹太式葬礼;与此同时,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特遣队”成员亦正密谋逃走……
镜头抓紧呼吸
扫尔游走在葬儿和逃亡计划之间,而他走的每一步和每下呼吸,几乎都被镜头全程牢牢抓紧。
电影长时间以主角扫尔的背后为视角,用手持镜头跟随他在集中营中的一举一动,所带来的摇晃感,强烈和粗野得令观众几乎眼花。
再加上超级无敌大光圈(配以40mm镜头),令扫尔以外的背景和其他人物一律变得虚化。观众唯一能够清晰看到的,就只有表情麻木,犹如行尸走肉般的扫尔,机械式地擡尸、搜索遗物。他的焦躁不安,他对于外界的冷漠,以及外界无时无刻发生的暴行(满地的赤裸尸体以及无法拭去的鲜血),在“摇晃+虚化”拍法下反而显得更加“清晰可见”。
拍摄风格粗暴直接
比起《钢琴战曲》、《舒特拉的名单》等同类型集中营电影的精致和感性,《天》这种拍摄风格无疑是粗暴直接的。导演拉斯洛尼美斯更用上近乎正方形的1.37:1银幕比例,务求令观众喘不过气来,银幕中的集中营压逼着主角,导演则用摄影机压逼着观众,他要你成为在集中营中四处奔走的一员。
若然你确实投入剧情,或许会觉得扫尔冒死埋葬陌生男童的举动实属“多此一举”,明明身边的营友正致力逃出生天,扫尔却分心葬“儿”,分分钟累全家。然而,在和同伴杀出血路的“大义”和安葬男孩的“小义”之间,后者无疑多了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推力──宗教。
扫尔对犹太教葬体仪式的执着,绝非狂热,而是人在地狱绝境中,唯一可以依靠的最后救赎。集中营和“特遣队”的非人生活,就像扫尔外套上的红色交叉一样,犹如烙印般褫夺了他的尊严和肉体,但始终无法夺走他心灵中对于人性美好的坚持。
天堂无门,地狱亦无窗。救命绳,在人心。
(《天堂无门》3月3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