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内地影视剧收视造假 一线电视台买收视率30万至百万一集不等
日前,内地《法制日报》报道了影视行业“收视率造假”调查,揭露90%以上的电视剧都存在买收视率的情况,这似乎是影视圈一个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报道指出,收视率造假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存在,尤其在2012年以后,大量资本涌入,很多新公司没有创作资源,但通过买收视率很快抢占了半壁江山,于是越来越多的影视机构和数据公司加入造假行列,最常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污染样本户;篡改数据。
举例来讲,污染样本户譬如北京地区的收视样本户有500个,某电视剧希望提升该地区的收视排名,只要找出其中10个样本户进行操控,收视率至少能提高0.5个百分点;而篡改数据则是通过黑客等手段,“偷”走收视率。譬如某样本户收看的是A卫视,但从其测量仪输出的资料却变成了B卫视。这种方式收费更贵,如果电视剧收视排名想进前3,价前可能高达50万(约61万港元)一集。
2016年,由郑爽、马天宇主演的电视剧《美人私房菜》被爆因未购买收视率而被撤档;内地大热剧集《人民的名义》总监制兼总发行人李学政透露,在2017年剧集开播前,他同团队亦曾经犹疑是否要买收视率,但最终放弃了,用3000万元宣传推广,幸好最终收视口碑双收;另一套剧集《娘道》的导演郭靖宇曾于2018年9月在微博公开表示因不愿花钱买收视,致该剧被电视台长期搁置,而这笔费用高达7200万(约8823万港元)。更甚的是,李学政参与投资的一套电视剧今年4月在卫视播出,剧集卖了1亿几(约1.2亿港元),但当中9000万(约1.1亿港元)用于购买收视率,相当惊人。
除此之外,有行内编剧透露,一些电视台与制作公司签购买合约的同时,会签订一份“对赌协议”,即片方须向电视台做出收视担保,达到协议中的收视率,片方才可以获得全额购片款,否则将按比例扣钱。譬如40集的电视剧,单集售价200万(约245万港元),协议中承诺平均收视率过1,每低0.1扣除单集购买费20万(约24.5万港元),剧集播出后,平均收视0.9,那么按照协议,每集扣20万,最后总共扣800万。又或者双方设定一个较低收视底线,如达不到,制作公司分文不取。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编剧汪海林透露,一些一线电视台买收视率,多则要70万至100万一集,低也要30万至50万一集,基本耗尽整套电视剧的利润。
其实早在2016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就已经发文强调过电视剧购销合同中不签订以收视率和以收视率排名定价、议价的条款;2019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资料系统上线,采用海量资料获取模式,具有“全互联网、全样本、大资料、云计算”的特点,更适用于当前电视节目观看方式多管道、多样化的新趋势;再到2020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规定》,再次强调不得制造虚假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