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史力加胡巴之父”许诚毅──你不知道的《捉妖记》
“我很幸运,因为我入行以来,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在上班。我一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捉妖记》导演许诚毅如是说。
52岁的他,首执导演筒,便在中国取得相当于29亿港币的总票房。《捉》片更为他带来由亚洲电影博览会颁发的“2015年度杰出导演大奖”。对于得奖,Raman却不敢居功:“我觉得,我只是代表整个《捉妖记》团队得奖,这个奖是大家的功劳。”他叮嘱记者,一定要把制作组的人名写下:“摄影的潘耀明,监制的奚仲文、袁锦麟,武指谷轩昭……不是谷德昭﹗当然还有老板江志强……太多前辈帮了我。”
这些动画巨匠对Raman的影响,可见于他所创作的角色。仔细一看,怪物史力加、熊猫阿宝、妖怪胡巴……Raman似乎特别钟情于创作“非人生物”的故事。原来背后原因,纯粹是因为“过瘾”:“动画电影当然可以有人类,但如果全部角色都是人类的话,倒不如直接拍真人电影。动画最神奇的,就是能够实现我们平时做不到的东西,把生命力注入动物、妖怪,真的很好玩。”
说到妖怪,Raman可谓是情有独钟。《捉妖记》以中国传统妖怪为题材,主角胡巴的设计,也被坊间认为是取材自《山海经》中的六脚四翅妖怪“帝江”。对此,Raman却笑着澄清:“其实胡巴和帝江没有关系,胡巴长大后也不会变成帝江,哈哈﹗”至于《山海经》,则是来自Raman一次饭局的讨论:“那时候和林纪陶、钟智行每天上深圳上班,我问他们,为什么中国好像没有自己的怪兽?之后林纪陶就介绍我看《山海经》,我才惊觉原来中国有这么多怪兽﹗我在想,为什么没有人把牠们拍成电影?”《捉妖记》,原来就是源自这份对中国妖怪的好奇,再加入《聊斋》奇幻故事的细小元素补足而成。
《捉妖记》之后…
《捉妖记》大卖,甚至是1994年以来,在中国首部压过荷李活电影成为全年票房榜首的华人电影。对于中港电影业和动画业近年的转变,Raman也有一些看法:“我在香港长大,之后一直在美国做动画。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我不能在自己的地方做动画呢?而现在是有机会的,因为整个华语电影市场大了很多。中国在电影方面的投资亦多了,我觉得是件好事。”而谈到一向不被重视,投资和培训均不足的本港动画业界,Raman则说:“香港动画电影不一定要做大片,可以先由小制作,甚至短片做起。”原来Raman刚到美国时的经历,令他明白到创作空间,并非一步登天所得,而是要慢慢开拓。“初到美国,不是做动画,而是先做广告、电视片头、特技等,到有空时才和朋友一齐做动画短片。所以我希望现时的香港动画人,如果找不到做‘大片’的机会,不妨先做短片,慢慢提升作品质量,作为成长的锻练。”
和自己创作的动画角色一起成长,相信是Raman入行多年,仍然带着一颗童心的最大动力。谈到《捉妖记》续集构思,他马上变回“大细路”,雀跃地道:“我曾幻想过胡巴和西游记crossover,孙悟空带胡巴去坐觔斗云。或者和功夫熊猫合作,由阿宝带胡巴去吃面。”那么第二集的班底会否有变?“我固然希望能够和君如、井柏然等原班人马继续合作,因为拍《捉》片期间我们已经建立了默契,每天也在片场嘻嘻哈哈。对了,希望没看过《木偶奇遇记》的读者快点去看,这部经典画得实在太好﹗”Raman说的时候,依旧挂着充满童真的笑容。
后记:
英国《卫报》近日传出《捉妖记》票房怀疑靠“公益/午夜场次”造假的报道。文中更提到,知名票房记录网站Box Office Mojo已撤销《捉》片页面。事情孰真孰伪,实在有待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