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鲁福到人人都是影评人 电影与影评的孪生关系

撰文: 刘健华 戴嘉达
出版:更新:

《电影笔记》催生及孕育出法国新浪潮导演,在本地电影杂志中,《电影双周刊》曾经与港产片在1980、90年代的黄金时期一起享负盛名,却在2007年因销量下跌而停刊。《双周刊》努力尝试过进驻互联网,可惜也不复当年勇,至今仍未有一个立足于香港本土、生产电影评论的综合平台。在人人都是影评人的年代,除专业影评人外,博客、网红KOL或者身边每个人都可对电影作出评价,排山倒海的资讯把人淹没。我们请来影评人何故谈在《双周刊》与互联网写影评的分别,曾执导《爱.寻.迷》的文化人陶杰以个人及导演的角度分享对影评的阅读态度及心得,还有电影公司老板冯意清讲到对于互联网影评的处理手法。
摄影:符祥定、梁碧玲

杜鲁福提出著名的“作者论”,认为导演是电影作者,影评莫不集中讨论作者创作动机及电影手法。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发表50年后,《电影笔记》再以杜鲁福作封面(右图),探讨其生前留下的作品。

传媒人何故:一套再烂的电影都有精彩地方

曾多次为《电影双周刊》撰写影评,活跃于大众媒体的传媒人何故指出,单单在字数上,互联网的文章与过往报章杂志已有很大的差别,“你随意简单写几句,不一定要写得长,都可以成文,有时愈短愈易有回响。”网络上影评有别《电影双周刊》做法,“以前我们写篇文很花时间,例如要评价王家卫的《摆渡人》,起码要翻箱倒杠,查阅王家卫以前几部电影,做些不同的比较,用回梁朝伟用回金城武,刚比较那部分已经成千字”。

字数未必与质素挂钩,何故没有全面否定言简意赅的影评,“一篇文200字,无可能做到严谨论证,关键是文章用什么立场写。他们都是观众,有权发表感想。当年我在《电影双周刊》写文,我都觉得自己在发表观影心得,分享或者感受,但为业界好就不要发表谩骂的言论,或者被骗经验式的影评。”

有网络影评剑走偏锋,只重情绪发泄,这并不值得人鼓励,“看电影不会浪费时间,一套再差再烂的电影,都有精彩的地方,不应被情绪主导去发言,电影本身烂与否,不一定关乎制作质素,有时与你个人的观影经验也有很大关系,即使你真的觉得烂,要发表感想时,都有责任提出理据去支持。”

何故认为任何人的意见都有偏差,即使专业影评人,意见偏差也只是相对地少。
陶杰指赞弹影评都看才是成熟影评读者的态度,要有成熟影评读者,就要有成熟影评人及电影消费市场。

作家陶杰:成熟影评读者的态度

如何观赏一套电影,有很多方法,著名文化人陶杰指出,“因为电影是一个复合的工业,有剧本、人物、演技、美工、音乐、主题、弦外之音,除咗你话烂之外,或者畀个烂苹果评分,这是否公平?哪一方面烂?烂的程度又如何,你都要解释清楚。”

同时,陶杰又讲到如何看待其他人的观后感,也可以有很多角度,“影评无论是赞或弹都要看,因为一个成熟的电影观众,入场之前先看看影评,你都是想综合各家不同的角度,然后入到戏院时,便知道要留意哪些细位环节,这才是一个成熟影评读者的态度。”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人看不同的电影,都有不同的得着,陶杰续说,“就像400年来对莎剧的剧评,写了几亿字还未写完,一套《王子复仇记》,直到今日都继续有新的角度,看电影写影评都可以是这样。”

当然,一般观众并不是专家,但是陶杰也建议他们要见识博杂,便要多看不同的电影。

冯意清做过导演、演员、电影老板,从台前到幕后,他自然有多番体验。

电影公司老板冯意清:影评多样化 读者更有挑战性

由单向的媒体影评到现在百花齐放全民皆是影评人,影响的不只是观众本身,还有真正的得益者、电影公司老板。

即将上映的歌舞片《星声梦里人》(La La Land)获奖无数,在香港上映前已赢得观众口碑,《星》片发行公司镭射娱乐有限公司老板冯意清(Allan)说:“口碑已成为一出电影成功不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对小型片来说,大片影响没这么大,无论《蝙蝠侠》、《超人》拍得几差都会有一定票房,像最近《自杀特攻》,电影拍得一般但依然大收。”

冯意清同意现在的影评生态已经改变,以往影评人未必有机会和渠道发布,现在人人也可随意在网上写影评,以往影评人能带来的影响力现已彻底分散,对读者来说,是难度高了,因为再难以识别什么是有分量的影评。

最需要的是open up

这意味要给“专业影评人”一个真正的专业资格吗?但是冯意清亦不赞同:“这当然有好有坏,好的地方是能保证质素,但是坏处是若电影牵涉政治或敏感事态,就算是一出好戏,但若果他们不认同的话都会死,其影响力慢慢变成‘至尊无上’,这未必是好事。”

他认为影评世界最需要的是open up(开放):“只要是一出好戏,就算有10个人说不喜欢,都会有100个人说好,每套电影都一定有好的地方。”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