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叶璇陆剧扮学警说服力依然?《以父之名》身兼编剧制片一脚踢

撰文: 影视独舌
出版:更新:

正在腾讯视频热播的《以父之名》,为公安剧的题材、类型和风格拓展出了新的空间。这部以学警为主角的青春励志剧,并不严肃刻板,而是以欢脱的表演风格和紧凑的类型叙事,展现了一批年轻人从警校到警局的成长过程。朴素自然的“生活流”贯穿全剧。
观感是杂糅的。观众为郝欢喜(叶璇 饰)和家人的相处而发笑,也为119宿舍四位元女生的办案进程牵肠挂肚。日前,影视独舌专访了《以父之名》的制片人、编剧兼主演叶璇,听她讲述《以父之名》的创作故事。

《以父之名》官方宣传海报

从《鲜榨师妹》到《以父之名》

这不是叶璇第一次做编剧了。在《以父之名》之前,她就写过《第九个寡妇》和《雅典娜女神》,“凤凰”是她作为编剧的笔名。

很早之前,叶璇看了一部港剧《新扎师兄》。这部由梁朝伟主演,1984年拍摄的作品,让叶璇一下子喜欢上了警匪这个类型。后来,她又先后看了关咏荷主演的《陀枪师姐》和吴卓羲主演的《学警雄心》等剧,对这类题材愈发向往。 在TVB和寰亚做演员时,叶璇参与过刑侦剧和警匪电影的创作,自己写一部员警剧的想法,在叶璇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后来,叶璇回内地发展,开始全方位参与电视剧创作。在《第九个寡妇》和《雅典娜女神》两部剧的创作中,她身兼制作人、编剧和演员数职。在熟悉了剧集运作的全链条后,她做一部学警剧的愿望更加强烈。

+1

前两年,她结识了当年TVB《新扎师兄》的编审黄育德。在黄老师的鼓励下,叶璇开始了这部剧的创作。为了致敬心中经典,她将新剧的主题定为学警的成长,剧名是《鲜榨师妹》。

学警在校园里训练、学习,也在实习中辅助破案。她写的故事介于青春与刑侦之间,有成长的苦与乐,也有刑侦的酷与燃。但要做成这部剧,有来自创作和市场的双重困难。

一方面,在大众的传统认知中,影视剧中的员警都是英勇无畏的,破案过程三翻四抖,跌宕起伏。相对而言,一批学警们的故事,在戏剧张力方面,较纯刑侦剧有所减弱。另一方面,TVB剧中上天入地的学警们,在内地剧中会受到警校纪律的严格约束,情节尺度的把握也是难点。

内地相似的题材寥寥,自然是由于客观难题的存在。而市场留存的大片空白,对于叶璇而言又是诱惑和机遇。思来想去,她还是坚定地顶上去了。

+6

首先,她要避开TVB的经典套路,最大限度地还原内地学警们的真实生活。为此,她提前住进警校,体验内地学警的生活。“一批在学院的,还没有真正参与到重大案件中去的学警们,他们的日常会是怎样的呢?”带著这样的疑问开始采风,叶璇收获了大把鲜活的素材。

“成长”被定为《以父之名》的主基调,“寻找信仰”成为核心脉络。在38集的故事中,叶璇赋予了以郝欢喜等警校学生们三个明显的成长阶段。

首先,是警校阶段。剧情主要集中在警校训练中,学警们即便是参与行动,所起的也是辅助作用,并非主导。警校生活充满喜感,如果说过往的公安剧侧重于“团结紧张严肃”的一面,《以父之名》则充分体现了“活泼”的一面。

其次,是实习阶段。学警们以见习员警的身份进入派出所,从最初鸡毛蒜皮的小案,逐步深入到重大刑事案件中去。这是年轻人社会化的过程,从三观到技能,成长的意味最为浓郁。

最后,经历风雨之后渐渐成熟,以正式员警的身份,参与甚至主导重大案件的调查,贯穿全剧的缉毒案在这里取得了突破。

女主郝欢喜的成长,与作为老员警的父亲关系重大,这部剧的剧名也由《鲜榨师妹》改为《以父之名》。剧中的几个主人公,也或多或少受父亲影响走上员警之路,逐渐确立自己的信仰: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

看更多内地精彩影视评论:

《以家人之名》剧评:又一出《同一屋簷下》?没有血缘的亲情羁绊

多图分析《三十而已》美指:靠生活逻辑 视觉建构女人30欲望困境

《三十而已》剧评:没有完美女人 只有不断爬山的“女人30”

《二十不惑》剧评:谁没遇过难顶Hallmate?毕业季前夕的青春拼劲

《庆余年》剧评:另类穿越!现代人灵魂VS封建帝王心术的权斗故事

用喜剧为公安剧添彩

《以父之名》不是一人独大的“独角戏”,剧中大小角色都比较丰满。每一个编剧在创作剧本时,都会为笔下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区别只在于,有的故事用纸片人烘托主角,有的故事为所有角色填上骨肉。

叶璇的创作深受TVB戏剧风格影响:“在很多熟悉的港剧中,角色都很丰富,其实最后服务的仍是主角。相反,如果别的角色都是纸片人,看起来突出了一号,其实是削弱了主角的光彩。”

这种编剧理念,也被叶璇带到了《以父之名》之中。女主郝欢喜,是个乐观、热血却又鲁莽的警校女生,她能不畏死亡参与到案件中去,也会因犯错而错失实习机会。女神级的裘美(依灵 饰),是所有人眼中的天之娇女,有著超强的业务能力,但总是得不到父亲的认可。而游春风(汪晴 饰)与叶雯(赵思 饰),一个读著警校却有著歌手梦,另一个实力了得却又总是懵懵懂懂。

四个警校女生,最初上演的剧情自然不是警匪剧中的惊心动魄。在警校时,她们每天在背后吐槽大队长,想著如何逃出校园放风,用唱歌来掩饰在小树林幽会的事实。

每个角色都像是行星,一边围著恒星公转,一边不停地自转。这是《以父之名》的复调编剧法。剧本呈现的是角色的骨骼,演员要做的是给角色填上“血肉”。

在她最初的设想中,叶璇本不想自己出演。她毕竟离开校园生活已久:“我一开始也会忐忑,我会不会和角色有距离,和搭戏的演员有距离。 ”

但编剧的身份帮叶璇解决了这个难题:“创作剧本时我就住在了警校,拍摄也是在警校里边,重温学生的心路历程,让我熟悉了角色,找到了感觉。”

选择出演这个角色后,叶璇不想把郝欢喜往纯粹的“正派”上演。在她看来,演一个好人,要演她的缺点:“不能有道德上的缺陷,但可以有性格上的缺陷。”这一笔,能让观众一下就感受到人物的立体感。

她演的郝欢喜身上,最大的特色是喜感。她能英勇地爬到高处找到罪犯,又因为恐高被困在上边下不来;她潜入KTV和贩毒分子正面交锋,又在执行任务中喝醉酒撒起了酒疯 …

这些充满反差的表现,增添了戏剧波折,也丰富了人物个性,把生活融进来,让观众同频共振,看到所谓英雄的另一面,才能接纳她。

把真实感放在前头

在叶璇看来,这种真实感,不仅源自角色和剧情,也与影像和表演风格有关系。“古装戏因为跟现代的人距离比较遥远,观众没有可以比较的参照物,但现代戏,各行各业的人都是观众可能会遇到的人,影像过于唯美化,人物过于偶像化,就会失真。”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相比于如今影视剧偏爱的柔光、唯美画风,《以父之名》的画面则更偏向于纪实风格。演员妆发上几近素颜,镜头运用接近原生态,有些画面连演员的毛孔都可以看到。

实际上,这都是剧组刻意为之,“拍摄手法都不是那种刻意美化磨皮的拍法,越真实越能给观众共鸣,觉得这些人像我遇到的人。”

在主场景的选择上,剧组搬进了真实的警校进行拍摄。在演员的选择上,叶璇并没有执著于选警校学生的同龄人。因为讲的是青春成长,由已经有一定阅历的年轻演员来演,才能把各阶段的心境把握到位。叶璇说:“如果太年轻,可以演青涩的时候,但没有经验的演员去演成长的过程很难。”

相对而言,由资深演员于震饰演男主角程天乐,有些反弹琵琶的意味。作为KTV盛糖的领头人,程天乐痞气满满却又富含正义感。而于震以往在剧中要么是抗战英雄,要么是当代军人,多是正面角色。

但叶璇在剧本出来后,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第一人选就是他。叶璇和于震之前有过合作,了解他塑造角色的能力。“假如只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演员,可能也演不了程天乐。相反,我觉得于震身上带点匪气又不乏正义感的气质,非常适合我写的角色。”

于震身上有北京人艺熏出来的戏剧表演范式,而叶璇一直以来是生活化的表演方式。戏应该怎么调度,台词应该怎么说,两人碰撞出不少新鲜的火花。于震的“天马行空”,为这部剧增色不少。

《以父之名》的点击率与人气意外得到腾讯网剧第一(骨朵网截图)

叶璇在内地出生,美国求学,香港入行,再回归内地成长为全能的创作者。她有著浙江人不怕吃苦,勇于尝试的劲头,也有历尽诸般行当最享受编剧工作的热爱创作的心。

《以父之名》的创作和发行过程经历了行业过去三年的振荡期,一路走来殊为不易。但叶璇的言谈中并没有抱怨和吐槽,她并不强求一部剧在商业上有多丰厚的回报,重要的是在一个正常的周期内完成制作和播出的闭环,创作中的良苦用心能被观众看见。这样,她就又可以满血投入下一部剧的创作中去了。

14部必睇十一月陆剧!佘诗曼《燕云台》硬撼许凯《大唐儿女行》:

+39

【本文获“影视独舌”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