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拍出㓥房现实? 狮子山下的独特生活空间

撰文: 胡剑威 张浩恩
出版:更新:

生活源自家居,香港弹丸之地几十年来市民住屋环境不停转变,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色,也反映当时的基层文化。影视作品向来也不乏以港人生活空间为切入点,如近日引起大众关注的《点五步》,戏中刻划的公屋情怀,着实令人回味。当下香港最显著的㓥房问题,却很少电影描述,更遑论大台电视剧。本土影圈真的如此“离地”?拍写实作品难道已成忌讳?这个问题,最好还是由电影人解答。摄影:吴钟坤、梁碧玲

电影《一念无明》即将上画,导演黄进表示,戏中余文乐的角色是你也是我,人性总有软弱一面,如何在挤迫的生活空间自处,是他最想寻找的命题。

监制说:写实题材受时势限制

很多人对田启文(田鸡)的印象仍停留在《少林足球》中的三师兄,其实他早已转战幕后工作,身兼金像奖董事局董事及制作公司监制于一身,作为活跃本地影圈数十年的资深电影人,问他何以近年港产片缺乏写实居住空间的作品,他单刀直入地表示这全是市场因素。

“电影也是一种商品,上一代的制作人认为此题材没有吸引力,难以找投资者,自然就没人拍。”主打本土情怀的作品很难勾起其他语系地区的观众兴趣,而香港的市场太细,投资者会考虑内地或亚洲地区的票房,太写实的社会题材他们会避忌,不是主流的商业片种,想开戏都难。

田启文(田鸡)早已转战幕后工作,身兼金像奖董事局董事及制作公司监制于一身,对于年轻的从业员,他说:“我们老的只能帮得几多得几多。”

现实比电影更精采

《点五步》的屋邨情怀是其成功要素之一,无可否认近年港产片也偏向消费集体回忆,田启文就指出写怀旧相对写现况风险较低。“已发生的事不能否定,审批容易通过,而拍出来给人感觉贴心,即是有‘过去比现在好’以古讽今的意味。”《点五步》潜藏导演怀念昔日的隐喻,未回归前就算社会经济差,但人们活得自在开心。而在今日的香港,现实生活比电影情节更荒诞,想拍写实来引起共鸣就更有难度。“当你们每天看新闻都精彩过电影时,谁能拍得出比现实更现实的镜头?”而这又是另一个令创作人却步的原因。

增加养分留住年轻人

有心人,田启文笑说自己是半个,他表示目前香港电影很两极化,一是大作品一是学生片,没有中间。“要拉动电影业界,一定要有新人,但非商业片难找投资者是事实。我们老的只能帮得几多得几多,我很赞成政府资助业界,并不想连‘少少都冇埋’,要尽量为年轻人制造养分,令他们能够留在影坛,台前幕后也是。”他指要提升港产片的质和量,储到人,才有可能拍出更多写实作品。

导演说:电影有责任反映现实

其中由80后新人导演黄进所执导之作《一念无明》,正正就是以㓥房作主角的生活空间,可说是近几年港产片之中,绝无仅有地以这种特殊居住环境为题的长片。

导演黄进的首部作品《一念无明》,便以㓥房为题料。

压缩的社会实况

故事讲述患有躁郁症的主角(余文乐饰)于母亲死后,跟离家多年的爸爸(曾志伟饰)共住在一个几十呎㓥房内,面对周遭的种种压抑与不安,以极端的生活空间表达社会的疯狂。黄进和编剧陈楚珩(Florence)共同创作的这个作品,就是想带出人与人在无法回避对方的时候,应该要直接面对问题,而刚好㓥房的环境就最能够表达出如此状况。

问黄进除了自己的作品有否留意到有其他电影是以此为题,黄进想了一会也想不到。“合拍片不能做这种的,而港产片可能不是人人都有信心拍纯地道的题材吧?”至于为何会用这种题材做自己的首部作品,他表示因为过去是写剧本出身,很多故事都有想过,但真正要拍的话,在有限的资源下还是写实题材的门槛最低、最易操作。这类作品不必投入太多非现实的道具,后期制作也减少电脑效果节省成本。“如果没有政府的200万资助,没有包括监制麦曦茵、曾志伟、金燕玲和余文乐等台前幕后不收钱做义工,电影肯定拍不成。”

曾志伟、余文乐要在压迫的空间演绎父子之间的感情与冲突,认真考演技。

成长环境构成人格

30岁未到,黄进和很多香港年轻人一样,有很多社会问题想申诉,他也参与过游行示威,对基层生活感受深刻。“其实房间不是电影的核心,但有这个空间才会有人物的故事。在今次作品中不止㓥房,还有所谓‘上车盘’的蚊型单位、旧唐楼等场景。我觉得一个人的人格是和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而香港就是一个逼到没有私人空间的地方,受压的弱势遇到更弱的一方,就会变成欺压的一方,年轻人到底要如何自处,能否为社会弱势去发声反抗强权?但住在这里又未必是一面倒的坏事,这个创作投射非常切合㓥房那种一板之隔的情况。”

1980年代的作品经常出现街坊在屋邨走廊谈天、打麻将的情节,反映左邻右里的和谐,现在就算住㓥房也未必知道近在咫尺的邻居名字。(电影《富贵逼人》截图)

电影屋邨情从未间断

“井字形”公屋是香港特色,导演陈志发认为它很像棒球场,配合《点五步》主角们跑垒的设定,也迎合当年偷渡客的“抵垒政策”。

从1970年代的《七十二家房客》、1980年代的《富贵逼人》系列,到近年的《我爱HK开心万岁》及《点五步》,以屋邨为背景的电影都大受欢迎,40年来从未间断,在这个中港合拍片当道的年代,亦算得上是逆市奇葩。

屋邨题材之所以成为导演的创作灵感,或多或少与自身经历有关。而随着时代转变及发展,屋邨亦由起初的井字形设计逐渐改变成和谐式楼宇,可是电影业却偏爱聚焦于1980年代,也许是因为导演情怀,也许是渴望把该年代美好一面呈现给下一代,也许是来自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透过画面去回味当年。

《岁月神偷》带出1960、1970年代如上环永利街的旧屋环境,街坊邻里互相帮助,还有“黑警”收片的现实写照。
《点五步》除了带来热血,还有主角林耀声(图)和胡子彤一起长大的屋邨情怀,触动了小市民的集体回忆。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的初恋,是和电影中胡子彤一样,在屋邨发生呢?

感受80年代的辉煌

最新例子有在大埔大元邨成长的《点五步》导演陈志发,对屋邨生活有深刻体会的他,一直希望将自己的故事拍成电影。为了引起观众的共鸣,他在电影中加入个人经历,例如片中对着屋邨墙身打棒球、掟水弹等情节,而其中一句“你估我哋边个最先冲出呢条邨?”更来自他成长时的真实对白,同时说出了不少屋邨仔的心声。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