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苏伊俊吕丽瑶蔡晓慧跳入公仔箱 运动员踏上另一“战场”
欧洲国家杯曲终人散,不过体育迷并不寂寞,事关巴西里约奥运下个月便开锣。适逢奥运年,各个传媒都积极筹备相关节目,照过去惯例电视台都会邀请不同运动员当客席主持,而今年香港多了个ViuTV,一开台便找了多位本地运动员以崭新方式做体育节目。虽然运动员转战演艺界并不新奇,乐坛影坛早就有了方力申,退役足球员不少也改行讲波,但同时间多位不同项目的现役选手登上幕前就较少见。《香港01》今期请来其中几位分享一下从运动场走到镜头前的感想。究竟他们是如何衡量两者的身分意义?摄影:龚嘉盛、马熙烈、余俊亮场地提供:TRI Fitness
篮球 ── 苏伊俊 “冷面笑匠”教练
香港的甲一篮球联赛支持者肯定不算多,但向来都不乏名将,古有翁金骅,而现在,相信苏伊俊会是大家最快说得出的球员名字。外形高大俊俏又有点cool的苏伊俊,熟悉的人会叫他做阿苏,而网络上他的另一个外号“篮坛黄晓明”就更为人熟悉,外表容易令人留下印象,实在有利他于幕前工作,难怪在多位运动员主持之中,家庭观众最喜爱他。
教波之余锻炼沟通技巧
问这位司职小前锋的型男,是何时开始亮相媒体工作,他想了想回答:“大约10年前18岁左右,那时会帮一些杂志影相做model,不过都是以篮球员的身分,基本上我从没有刻意想过有没有兴趣做这些工作,只是在训练和日常工作以外,有时间配合得到便做。”
中学毕业后为追寻篮球梦而远赴澳大利亚读书,阿苏认为自己需要做一个聪明的运动员,于是专攻运动管理学,完成学位归港后虽然继续当球员打波,不过他真正的目标是“教波”,终于前两年便创立了“GMF Sports Academy”主力教小朋友打波,而意外地,他发现于篮球学校和人沟通的技巧,竟然和做主持有共通点。
“因为以前我说话的速度好快,别人经常听不清楚,但在教波时必须把话讲得清晰明白,而且是要在短时间内将想讲的信息传递出去,这两点和做主持都一样,我要练习如何掌握说话的速度和长短。”阿苏指现在主持的节目,其中一个环节是给他们1分钟自由发挥,初时经常怕自己讲多了又或者有dead air,真是好困难。
严肃中带幽默感
活跃于网络平台,上杂志做过很多访问,拍过广告、短剧等,阿苏的演出经验相对同台其他运动员无疑较多,他表示目前仍未试过好难做的角色,因为都是围绕篮球的主题做自己。而外表看来带点严肃的阿苏,在交谈时偶尔会吐出一些网络术语,做节目时也会和拍档作有趣互动,但却很少展露笑容,何解?“一来我真的不太爱大笑,二来想保持自己做教练的正经模样,但又想不失幽默感。”换言之,就是冷面笑匠的路线了。
跨栏 ── 吕丽瑶 镜头前虾碌 突显真性情
拥有“学界栏后”称号,现年22岁的跨栏运动员吕丽瑶(Vera),在中大田径队中屡创佳绩,更试过一年打破3次香港青年女子400米栏的纪录,年纪轻轻威水史一箩箩。Vera身材高䠷拥有修长美腿,加上充满阳光气息的笑容非常上镜,但原来已拍摄几集节目,她面对镜头时仍会感到十分尴尬。
我最希望透过电视节目,令观众更了解运动员的生活,不要看轻香港选手。
塑造“玩得运动员”形象
“我觉得做主持最困难是忍笑,还好现在负责的节目,电视台方面对我们没太多要求和监管,基本上都是做自己,讲稿也是自己准备和构思,可以将真性情展露出来,忍不住笑也并非太大问题。但因为平时和人谈话是看着人,在镜头前要望着一点说话感觉很古怪。
Vera自言希望给人“一个玩得的运动员”形象,谈到幕前的虾碌事件,她会笑着说个不停。同时也表示自己并不抗拒做主持,加上现在放暑假,时间较充裕,但开学后就未必可以经常出镜。“大约2年前,我已开始在电台做节目,因为不用上镜心情没那么紧张,跟人做访问也较自然,但做幕前就要加多点表达方式,看多些新闻做多点准备,我目前正在修读教体育的课程,这都有助我改善说话技巧和懒音。我最希望透过电视节目,令观众更了解运动员的生活,不要看轻香港选手,因为大家都付出很多努力。”
游泳 ── 蔡晓慧 兼职大台7年 采访奥运最难忘
无论什么角色,我觉得运动员都要保持正面形象,这是一项使命。
要数做主持的本土运动员,人称“大师姊”的前港队游泳代表蔡晓慧(Sherry)可算是近年最深入民心的一位。她于TVB主持《体育世界》,一做便是7年。
问她对做主持的心得,Sherry笑笑口说:“这只是兼职罢了。”
以12岁之龄入选港队,多次在亚洲及世界性赛事夺标,创下多个香港纪录的辉煌战绩后,Sherry在2009年退役。“退役后,我什么都想试。”除了在电视上,还做过不少体育活动的主持,为报章杂志撰写专栏,当港协暨奥委会实习生,2014年获选为十大杰出青年。不过Sherry直言,无论做过什么自己都离不开游泳和运动,因此她现在的正式身分是泳队教练。
“做主持只是一星期一次,不会太影响正常工作,我喜欢这份兼职因为它能扩阔我的眼界,相信还会继续做一段时间。”做主持以外,Sherry很少接其他拍摄工作,今年奥运因为和她带领的泳队比赛撞期,所以她都谢绝了电视台的节目邀请,全力和队员备战。谈到奥运,她就表示2012年第一次以非运动员身分去现场采访,至今仍然非常难忘。“当年第一次步出选手区以外的地方,比起自己接受访问更紧张,一直在想如何能捕捉选手的即时反应,但原来采访是要争位的,香港的选手有时会主动走过来接受访问,但外国选手就好难‘捉’,记得有次被一个荷兰记者撞开了,原来荷兰拿了冠军,他们整队人好像打仗冲锋一样扑出去霸头位,我才感受到这也是另一个‘战场’,实在大开眼界。”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