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指中美关系止跌企稳 但仍面临严重困难和挑战
国家虽未有正式公布,但本月中在三藩市举行“习拜会”可望成事。在此之前, 新华社推出“推动中美关系回归正轨”系列评论报道,称在近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关系出现止跌企稳势头,但中美关系仍面临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 稳定并改善两国关系,关键在于遵循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找到中美新时期正确相处之道。
新华社指出,“推动中美关系回归正轨”系列评论报道,将从回归元首共识、校准关系航向、正确定义关系、增进合作共识、夯实民意基础等方面,深入阐释“通往旧金山”不会是一马平川, 不能靠“自动驾驶”,强调双方要为此相向而行,切实“重回峇里岛”,克服干扰、排除障碍、积累成果、营造氛围,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
强调“重回峇里岛” 把握好“三个度”
在11月9日刊发得的文章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起伏的经验教训表明,把握好“三个度”尤为重要。
第一,落实共识,要有力度。 一年前,中美元首在印尼峇里岛会晤,为陷入严重困境的中美关系指明了前行方向,也在国际上推动形成了中美关系趋稳向良好的积极预期。 令人遗憾的是,外界所等来的、所看到的,却是美方一系列背离两国元首共识以及背离拜登总统“六不五无意”承诺的言行。 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使中美关系走了一段曲折历程,也让包括中方在内的国际社会不得不对美方的政治诚信和外交执行力打上一个大大问号。
只有重返峇里岛,才能通往旧金山,重返峇里岛是基础、是前提。 最近一段时间,中美关系之所以出现一些正面迹象,正是因为对两国元首峇里岛会晤共识的跟进和落实得到了提速。 高层交往实现“你来我往”,亚太事务磋商、经济工作小组会议、金融工作小组会议等对话机制也先后“登场”。 近期美方又阐述了重视对华关系、愿同中方保持沟通的立场,作出了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不支持“台独”的表态,展现出稳定和发展关系的积极姿态。
中方希望,美方在近期中美互动中所展现的积极姿态不是政治算计和战术投机,所做出的口头承诺能够成为具体政策和实质行动。 也希望美方能够不被国内党争羁绊和政客私利左右,同中方共同行动、持久努力,让中美关系中的好消息、好势头不断累积,推动两国关系真正稳下来、好起来。
促走出傲慢放下大国竞争执念
第二,开展互动,要有温度。 近日美国飞虎队老兵向中国抗战英烈群像敬献花篮的画面给中国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中美两国在二战烽火中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深厚友谊再度鲜活起来。 中美关系向来是多维多面的,以竞争定义全部中美关系,既不尊重历史,也不符合事实。 是时候走出傲慢与偏见制造的资讯茧房,放下鼓动大国竞争的执念。
合作始终是中美两国最好的选择。 虽然中美关系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双方利益紧密交融的现实并没有改变。 两国都面临新的发展任务,都需要从对方发展中获益。 对中美合作潜力的“再激活”、合作领域的“再拓展”,无疑将推动两国经济成长、提升两国人民福祉。 不妨重温一下美国飞虎队老兵麦克马伦讲的一段话:“有一点我们都应该明白:人都是一样的。他们的政府可能各有不同,但人民实际上始终心怀一个愿望,那就是 依照先辈的习俗安居乐业。”
吁把握世界大势高度看待中美关系
第三、把握关系,要有高度。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牵动著人类的前途命运。 峇里岛会晤时,习近平主席强调应从把握世界大势的高度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 世界大势是什么? 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是全球南方全面开启“大觉醒”时代,人类社会加速进入多极化世界;是人类愈来愈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也面临许多全球性挑战。
站在把握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的高度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就会明白,在国际社会面临诸多深刻危机的当下,大国竞争对抗非常不合时宜。 大国应展现大国胸襟、视野和担当,为推动疫后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迁、解决国际和区域热点问题携手努力。 站在把握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的高度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就会明白,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不可逆转。 希望美方能沿著这方向,将认知与立场变成实际且真诚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