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今周】设世界牛奶日守护穷人恩物 力阻巨企剥削小国奶农
2001年6月1日,联合国首次纪念世界牛奶日,宣扬奶制品对营养的好处。
的而且确,非洲、印度等不少地方的贫穷户都靠牛奶维生,但亦有奶农组织指出,利润都给企业分了开去。
1960年代的香港,经济尚待起飞。不少上一代的香港人家境不好,都曾经领取教会派的牛奶。在大屿山,也有天主教神父获赠一头乳牛,他们生产的幼滑牛奶不但自用,也供应当地居民、游客,甚至希尔顿酒店饮用。这间修道院的牛奶就是后来的十字牌牛奶,至今仍然是不少人记得的本土牌子。
靠牛奶“起飞”的一个例子,必数印度。他们的政府在1970年代提倡饲养奶牛,建立多家加工厂,后来更成为了世界第一养牛大国。靠的不是大型饲养场,而是家庭农户。
牛奶的营养丰富,不但对老人和女人都很有帮助,初生婴儿饮牛奶也可避免营养不足。市面上出售的牛奶不少更加入了维他命D,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世界牛奶日 多国办活动庆祝
牛奶之好,不少国家都知道。在1990年代末,愈来愈多人找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问他们可以如何运作学校牛奶计划,给学童充足的营养。FAO着手研究,发现不少国家连牛奶摄取的指标也没有,于是在2000年起,将每年9月的最后星期三定为“世界学校牛奶日”,再在翌年起将6月1日定为“世界牛奶日”,宣扬牛奶对营养的好处。
FAO原本计划在5月下旬庆祝牛奶日,但中国和部分国家表示5月他们已经有太多节日,所以最终定了在6月1日。
在这天,不少国家的学校都会安排学生参观农场,认识奶制品的生产过程;有牛奶公司例如新西兰的恒天然(Fonterra),当然会把握机会大肆宣传;业界组织例如欧洲奶协(EMB)也会趁这天,呼吁市场要提高价格,保障农民和生产商享有合理的利润。
今年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地标撒尿小童(Manneken Pis)还会披上非洲农夫的外衣,撒出的不是水而是牛奶。为什么是非洲农夫呢?无国界兽医(VWB)说,在比利时,一只牛正常每天可生产25至35公升牛奶,但在非洲的乳牛却很瘦弱,最多只得2、3公升。如果遇上旱季,甚至小牛都饮光了牛奶,乳牛的主人什么也没有。他们希望撒尿小童“撒奶”可以令更多人关注非洲牛农的境况。
小农赖以维生 一公升赚不足3元
在肯尼亚、乌干达、印度等地方,很多小家小户都会养几头牛。牛多不一定好,因为喂不饱足的话,反而会没有好牛奶。加上揸牛奶也靠人手,大约努力10分钟就可以装满拿。自用之外,够多的话可以拿去附近卖,每一公升换算可赚得2.6港元。
不过在小农之外,还有不少加工厂、大企业。特别是新西兰等国家,不同非洲和印度那种小农生产,他们都是由大企业拥有大草地大规模饲养乳牛。近年奶价偏低,爱尔兰乳业联会5月才批评行业生态不公平,赚钱之时都是加工厂、销售商获利最多,但亏蚀之时却由农民负担。他们的负责人奎因(Gerald Quain)说,企业利润每年都增加,但农民的收入却在低谷,“这与合作精神背道而驰”。
对全素者来说,世界牛奶日更加是没什么好值得之事。他们认为生产牛奶伤害牛只,甚至有人会喂饲生长激素,或抢走小牛应有的牛奶,活生生的乳牛都成为了赚钱机器一样。或许最大的矛头指向的,其实是那些以利润至上的大企业。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