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俄|西方怀疑促谈成果 欧洲智库:北京并非那么中立

撰文: 欧敬洛
出版:更新:

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0日访问俄罗斯,北京称此行目的是为了促成和谈,是一次“和平之旅”。但西方对中国此行的目的和可能成果存疑,其中一个理由,是中国没有其所称的那么“中立”。

即看国际专题:习近平晤普京备受期待:体现“合作无限”与“外交创新”?

欧洲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指出,在俄乌战争的一年中,中国虽然没有直接支持战争,但中国一直是莫斯科的后盾。中国与俄罗斯的叙述及针对西方的批评保持一致,北京跟随俄罗斯称入侵战争为“突别军事行动”,拒绝为战争贴上“战争” 或“入侵”的标签。在国陆媒体经常使用俄罗斯的镜头,并多次批评是西方的冷战思维及北约的扩张,描述为俄乌战争的罪魁祸首。

在经济上,中国增加了贸俄罗斯的贸易,中国的进口增长了43%,出口增长了近13%;总体贸易额达到1900亿美元,较2018年新冠疫情前的1080亿美元大幅增长。中国企业通过购买大量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向俄罗斯提供财政支持,为西方制裁向俄罗斯提供喘息空间。

在外交上,中国在过去一年多持表明与俄罗斯发展各层面的深度战略关系,尽管最近已不再重复在俄乌战争前所提及的“无限制”的伙伴关系,并强调着“三不”政策,即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2022年9月访俄时表示,俄罗斯是被“美国和北约直迫家门”,中国完全支持莫斯科确保其核心利益需要而进行的反击,都反映着中国站在俄罗斯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