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大选5大看点 多党混战充满变数

撰文: 联合早报
出版:更新:

马来西亚政局持续纷乱,三年内换了三位首相;国会议员一再跳槽,政治联盟结了又散,令来届大选充满各种变数。
马来西亚首相伊斯梅尔(Ismail Sabri Yaakob)10月10日宣布解散国会,准备举行第15届全国大选,意味着以巫统主席阿末扎希(Ahmad Zahid Hamidi)为首的“官司派”取得第一步胜利。

▼马来西亚大选11月19日举行▼

2018年大选在野阵营希望联盟(希盟,PH)大胜,马国出现独立以来的第一次“变天”。国民阵线(国阵,BN)首次失去政权后,马国政局持续纷乱,三年内换了三位首相;国会议员一再跳槽,政治联盟结了又散,令来届大选充满各种变数,其中,有五大看点:

1.巫统分裂马来票分散?

巫统已分裂成官司派和官职派,支持党主席阿末扎希的官司派,如愿迫使也是巫统副主席的伊斯梅尔在今年解散国会,占得上风。

接下来阿末扎希会否通过他身为党主席所掌握的大选候选人委任权,进一步打压官职派领袖,包括伊斯梅尔、卫生部长科学部长凯里(Khairy Jamaluddin)、国防部高级部长希山慕丁(Hishammuddin Hussein)等,直接影响巫统能否在大选时团结一致。

如果巫统的分裂扩大及深化,支持者也会跟着分化,这对可能受到土著团结党和伊斯兰党联手攻击的巫统选情不利。根据过去几届大选的结果,巫统以外的马来政党如果表现不俗或打败巫统,多半是马来票分散所致。

不过,如果在野阵营也不团结,同样会被马来票分散影响。 2018年大选后的几场补选和州选数据显示,如果在野各党团结,避免多角战,他们在一些选区的得票总和是超过国阵及巫统的。

来届大选,巫统会意识到这点而抛开分歧,枪口一致对外?还是各派系为了巩固本身势力或打击对手而出现“扯后腿”情况?

马来西亚前首相纳吉布2022年8月到法院听取判决时,受大批传媒及支持者包围。(AP)

2.纳吉布入狱影响犹在?

前首相纳吉布(Najib Razak)因贪腐案坐牢,来临大选无法参选,捍卫他的彭亨州北根区国会议席,但彭亨是纳吉布的政治堡垒,他在北根老树盘根,地方实力雄厚,即使纳吉布受困铁窗,不表示人走茶凉。

一般相信,巫统会派一名代理人代表纳吉布在北根国会选区上阵,盛传最可能的人选是纳吉布的长子莫哈末尼查(Mohamad Nizar Najib),他是巫统北根区青年团团长。由儿子或亲信代表纳吉布上阵的好处是,如果国阵和巫统大胜,并且为纳吉布争取到特赦,这个人就可以辞职,制造补选,让纳吉布重返国会,甚至是再当首相。

因此,来届大选彭亨州整体的选情,以及代表纳吉布上阵的候选人能否大胜,都可以看出纳吉布坐牢会否真的影响巫统的支持率。国阵和巫统要继续赢得彭亨州政权不难,关键是赢多少。如果得票不多或多数票差距不大,说明一马案和贪腐课题依旧冲击著纳吉布和巫统。

马来西亚大选:人民公正党主席安瓦尔在这次选举再次参选,图为2022年11月16日他出席拉票活动(Getty)

3.在野阵营如何迎战?

2020年喜来登事件导致希盟政府倒台后,前首相马哈蒂尔(Mahathir Mohamad)和希盟主要领袖,特别是人民公正党主席安瓦尔(Anwar Ibrahim)的声望,可说是一天不如一天。

马哈蒂尔和安瓦尔这对政治宿敌,在反目20年后再次合作,尽管赢得胜利,但最后还是因为同一个问题:马哈蒂尔究竟要不要交棒给安瓦尔,导致合作破裂。在来届大选,即使在野阵营能再次整合,稳定性也将备受质疑,选民的信心早已大打折扣。

希盟执政22个月可说是毫无政绩,让支持者失望不已。这可能促使游离选民不愿再给希盟机会,希盟的传统支持者也可能因灰心而弃票。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来届大选希盟不可能再入主中央。

如今各方关注的是,在野阵营会否合作,或以怎样的形式合作对抗国阵。另外,在野阵营的首相人选会是谁?除了马哈蒂尔和安瓦尔,还有其他人选吗?

按目前形势,国阵、希盟和国民联盟(国盟,PN)三足鼎立。一般认为,没有任何政党或联盟能单独赢得过半议席执政,因此很可能会在选后再寻求合作或结盟,以组织政府。换言之,大选开票夜当晚可能出现悬峙议会的局面,无法马上组织新政府。

4.经济水灾引发民怨?

首相伊斯梅尔今年6月遭“官司派”施压,催促提早举行大选时,曾以物价高涨为由,表明在通胀受抑制之前不宜大选。在星期一解散国会前,伊斯梅尔政府提呈了马国历来最庞大的财政预算案,总值3,723亿令吉(约6,412亿港元)。

这一份被视为伊斯梅尔政府竞选宣言的财案,惠及各阶级群体,尤其瞄准中低收入者,说明伊斯梅尔担心近期大选,民众会因高通胀压力而不满国阵。伊斯梅尔在推出财案,大派“糖果”后才宣布举行大选,能否让选民“感觉良好”,进而支持国阵,有待观察。

此外,巫统不顾年底可能发生大水灾,坚持要在今年内举行大选可能引发民怨。

国阵,特别是巫统,在竞选期间如何安抚选民,尤其是水灾高风险区,如马国半岛东海岸的吉兰丹、登嘉楼和彭亨州、西海岸的雪兰莪州、吉隆坡,以及南马的柔佛州选民的情绪,会是这次大选的焦点之一。

5.投票率左右选情?

2018年大选的投票率是82.32%,有超过1200万选民投票,其中包括很多特地从海外回国投票的人。

马国选民能在上一届大选掀起“全民政治海啸”,推翻执政60多年的国阵,高投票率及大量马来选民投反对票是主要因素。当时选民对马哈蒂尔领军的希盟寄予厚望,踊跃投票支持。然而,希盟上台后,人民的日子并没有如预期般改善;这几年“政治青蛙”令政局动荡,选民以为寻求改变的一票,能给马国带来新气象,结果却是出现更多政治乱象。

巫统败选后,不断鼓吹马来人大团结、指责华人为主的民主行动党在主导希盟政府等,引起马来人焦虑,让这些人,尤其是过去一直支持国阵的人,开始怀念国阵和巫统。

非马来选民,特别是华族选民,普遍上对希盟大失所望,对政治意兴阑珊。很多华族选民在犹豫,来届大选应否再给希盟一次机会;不少选民已萌生放弃的念头,不打算投票。

根据历届大选的经验,若投票率偏低,对原本的执政阵营有利。马国2018年大选前,国阵一直是执政联盟。如果参考2020年喜来登事件后的几场州选,来届大选投票率可能介于60%到70%。

2020年底的沙巴州选投票率是66.61%,去年砂拉越州选为60.67%、马六甲州选65.85%,今年3月的柔佛州选仅54.92%,是这几场选举中最低的。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