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脱钩还是救经济?分析朔尔茨访华目的|外媒怎么看

撰文: 洪怡霖 欧敬洛
出版:更新:

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11月4日访问中国,与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中国总理李克强会晤。他称不会忽视有争议的问题,希望与中国就所有领域问题开展交流。以下是来自4个不同国家的媒体,如何看待这次的访华。

图为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在北京大会堂与总理李克强会面。(AP)

《华尔街日报》:德国在地缘政治紧张时维持与华关系

中美因台湾问题陷入僵局之际,中国最近又因称会加深与俄罗斯关系而激怒美国及其盟友。而当能源成本飙升与出口下降导致德国经济处于衰退边缘,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作为德国制造业经济生命线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对中国的这种依懒迫使朔尔茨要踩钢线(Walk a Tightrope),一边寻求维持至关重要的经济关系,一边又要应对东、西方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关系。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朔尔茨没比与习近平交谈更好选择

德国广播电台以“没有中国德国会更穷”为题,刊登其采访德国工商大会(DIHK)主席万斯莱本(Martin Wansleben)的内容。万斯莱本称,对朔尔茨来说,没比与习近平交谈更好的选择。

除经济以外,万斯莱本也说,包括气候变化、世界人口增长和粮食安全在内问题,没有中国参与无法得到真正解决,这意味他们无法脱钩,需要与中国打交道。

英国广播公司(BBC):朔尔茨为本国经济付出代价

BBC以《德国总理朔尔茨旋风式访华的收获与代价》作为标题报道。文中指出,德国企业在不惜一切加深其与中国的关系。德国总理在二十大后访华即使在国内引起争议,他仍愿意令出这个代价,为的是提升自己以及德企在中国的利益。

身在中国的外国人可接种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BioNTech)有份研发的新冠疫苗,意味“复必泰”疫苗“终登陆中国内地”,还有中国向空中巴士下了今年来第二笔采购大单——这都是他此行的收获。

文中指出,朔尔茨在德国迈向衰退以及欧洲与俄罗斯处于对峙状态之际,须小心避免与中国产生对抗感。他在台湾、新疆及乌克兰的议题上不愿采取强硬态度,被指是反映出他对德国经济的担心。

《今日俄罗斯》(RT):德国能否抵着美国压力有待观察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政府在经济衰退迫眉睫下,朔尔茨不是没有意识到美国给欧洲带来的头痛。

华盛顿正尽全力说服其盟友孤立中国,例如说服加拿大以国家安全为由,抛售中国在三个锂矿的股份。加拿大工业部长尚帕涅(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表示,该国欢迎外国直接投资,但当它威胁到“关键矿产供应链”时则不欢迎,这正是华盛顿想出的那种“朋友支持”——暗示各国要么加入美国,要么加入俄罗斯和中国。

朔尔茨是否能捍卫德国主权而与华盛顿对抗,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