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以实验引证量子无限潜力 3名科学家共同获物理学奖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出炉,分别由法国物理学家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国物理学家克劳泽(John Clauser)及奥地利物理学家塞林格(Anton Zeilinger)获得,以表扬3人在量子物理学上的成就。
量子物理学是今天科学家们热衷的领域,这带领着人类走向截然不同的物理世界。包括量子电脑、量子网络,这些都是人类跳往又一个科学“奇异点”的关键。但要应用量子,就必需要研发一套实验,解释量子力学,这3名科学家先后制作实验,让这一切变得可能。
量子力学的一个基础,是“量子缠结”(Quantum entanglement)(又译量子纠缠),这是古典力学中所没有的。两个相关连的量子会产生纠缠,甚至出现只要测量其中一个量子的形态,就能断定另一颗量子的形态是甚么,甚至结果。(编按:“量子纠缠”一词近年曾出现在部分广东歌歌词,包括组合MC $oHo & KidNey的《跌嘢唔好揾》)
这需要一套算式说明,与一个实验。
在1960年代,英国科学家贝尔(John Stewart Bell)发明了一套算式,解释量子的神奇现象,这套算式今天称为贝尔不等式。美国物理学家克劳泽在贝尔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实验,利用光子纠缠成功证明可违反贝尔不等式。然而实验存在漏洞,法国物理学家阿斯佩在克劳泽的基础所完善了整个实验机制。
而奥地利物理学家塞林格,利用着这个实验,成功引证量子缠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量子是可以隔空传送(Quantum teleportation),这传送并非“隔空移动”,而是利用一个量子,在可预测的情况下影响另一个远处的量子,这为设计应用量子力学的科技舖平了道路。
甚么是量子缠结?
量子缠结是一种量子力学中的现象,当几个粒子互相作用后,各个粒子的特性被结合为这几个粒子的整体性质。当一个粒子正在上旋,另一个必然正在下旋,一般情况下会叠加在一起,只有观察者去观察的时候,才会发现到底是在上旋还是下旋。
因为两个粒子互相纠缠互相联系,所以只观测其中一个的自旋情况,就可以马上得知另一个的情况。这种纠缠的情况是和空间无关,即使是两个相互作用的电子分隔非常远,仍会是一个在上旋,另一个必然下旋。
一个更具体的例子,就是一队两人乐队,一个唱歌一个跳舞。但这两人都会唱歌和跳舞,观众在看演出前,不会知道谁在唱谁在跳舞,只会在演出时,才会看见谁唱歌谁跳舞(这就如薛丁格的猫)。然而,在演出前如果得悉其中一个练习时在唱歌的时候,不论这两人分隔多远,也会知道另一人必然是在练习跳舞。
有关今年诺贝尔奖的更多文章:
以下为各奖项结果公布的时间表:
- 化学奖 – 香港时间10月5日下午5时45分
- 文学奖 – 香港时间10月6日晚上7时
- 和平奖 – 香港时间10月7日下午5时
- 经济学奖 – 香港时间10月10日下午5时45分
2022年诺贝尔奖的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 (约708万港元)。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奖者是得奖者是美籍日裔学者真锅淑郎,德国学者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及意大利学者帕里西(Giorgio Parisi),以表扬他们成功发现并为人类解释“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让人类能进一步认识小至原子、大至星球、包括天文与气候变化的物理世界。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彭罗斯(Roger Penrose)、根策尔(Reinhard Genzel)及吉兹(Andrea Ghez)获得,以表扬他们在宇宙研究黑洞,成功解释黑洞正控制银河系中心恒星的轨道,建构今天人类已知的宇宙世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