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世卫推算疫情期间1,500万人死亡 数字背后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5月5日公布,至据推算自2020年1月疫情爆发,至2021年12月31日,新冠肺炎期间全球1500万人的死亡,与数字各国通报统计而成数字相差3倍。这个数字是如何得来,又有什么意义?
世卫的数字是取自“超额死亡”作为基准估算,所谓超额死亡,是指各国在未发生疫情前的预计死亡人数,与疫情期间死亡人数之间相差的数字。
每个国家虽有社会医疗制度等差别,但多年人口增减的统计,已让各地政府能准确预测每年大约死亡的人数及比例。因此在疫情爆发后出现的超额死亡,均可被视为与新冠疫情有关。
这可能是与疫情有直接关系,如染疫离逝,或间接因疫情导致的死亡:如因医院被疫情患者占用,或医疗机构人手不足,无法或延误治疗其他的疾病导致的死亡。后者不会成为官方统计的数字。
印度是两者数字相差最大的,印度这两年共有470万人的超额死亡,约是官方公布数字的10倍,人均超额死亡为每10万171人;人均超额死亡率最高的是秘鲁,达到每10万437人。美国官方公布有820万人死亡,但世卫估计出至应再加多110万,人均人均超额死亡率为每10万140人。
数字反映的,是疫情造成的连锁反应,及被社会忽视的问题。不论是抗疫措施还是医疗系统受压,都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继而带来更多死亡。而计算死亡人数,不仅是学术纪录,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处理危机情况的重要指标,防止未来疫情再临时,出现大量死亡。
以香港为例,香港因感染Omicron变种新冠病毒患者的死亡率为0.75%,远高于全球平均的0.1%,其中老年人,特别是80岁以上的患者死亡率高达10%。这突显了香港在长者群体医疗照顾及疫苗接种上的严重不足。
还值得注意是,死亡仅是染疫最严重的结果,绝大多数染疫的人都不会死亡,但是他们需要被隔离,无法工作。同时并非所有在染疫后幸存的人都能完全康复,其中部分人会面临著长期严重不一的“长新冠”健康问题。这些都不会被计算入数字中,但会对社会及经济构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