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叫我做网红.下】自称教徒不上教会 千禧代信神多于耶稣

撰文: 李蔼明
出版:更新:

“你信神吗?”
这似乎是简单直接的问题,然而对年禧代而言答案却可以很多变。“我信但我不上教会。”“我不信但不排除有神。”“我不信但也不是无神论。”调查显示,千禧代是最少有宗教信仰的一代,然而却不代表他们不重视灵性生活。

孩子上教会,在修女群内大打呵欠。(Getty Images)

2015年圣地牙哥大学心理学学者公布调查结果,历时近50年、涉及人数逾1100万的调查发现,年轻人与上一辈在宗教方面有明显代沟:年轻人倾向无信仰。研究报告指:“与过往调查不同,这显示了千禧代较少参与宗教是因为文化转变,而非年轻及不安定。”

  少出席崇拜 不认同宗教组织

报告指千禧代较少出席崇拜,亦较少会指宗教对他们人生很重要,比起婴儿潮及X世代亦较少认同宗教组织。宗教的重要性在女性族群及白人族群中下跌较多。主理研究的学者Jean Twenge认为,情况或与文化中日渐高涨的个人主义有关,而宗教却强调服从某些规则及成为团队的一部分。

孩子与天主教教宗方济各自拍。(Getty Images)

不少调查亦有类似发现,包括皮尤研究中心同年的调查亦指年轻人较少认同宗教组织,然而调查中却同时有八成年轻人表示相信神,而五分一自称天主教徒以及四分一自称基督教徒很少或从来不出席崇拜,此或反映年轻人心态的转变。

  寻求个人化宗教体验

“人们正寻找更个人化的宗教体验。”得州A&M大学研究宗教与数码文化的坎贝尔(Heidi Campbell)认为互联网及社交媒体令宗教及其信众有所改变。“数码是双向的沟通。人们对社群带着一定的期望而来,亦期望有一定自由。而宗教团体需要适应,或选择成为例外。”

不少千禧代宁愿自己用社交媒体或互联网世界认识宗教,亦不愿上教会(Getty Images)

  偏好与个人经验有关章节

科技进步令信徒可网上讨论圣经,亦可方便表达自己的信仰,同时亦可随意选取自己喜欢旳章节,并避开不讨喜的部分。而社交媒体上,信众可以分享自己喜欢的章节,而非每个周日跟随牧师学习固定章节。然而在网上的圣经章节以人气划分曝光率,多数与跨越个人挣扎、不安等有关,而非歌颂上帝。

  自称信神 却未必完全信神

在此情况下,自称为教徒的人,可能甚至不完全相信上帝或耶稣,或圣经描述的行动。这种信仰在美国被称为“道德治疗之自然神论”(Moral Therapeutic Deism),多着重圣经中的慈善及道德,而非相信一个全能全知的造物主。

在英国及澳大利亚,这思潮亦可称为“愉快的中级叙事”(happy midi-narrative)。当谈及叙事,多有宏大叙事(meta-narrative)及细微叙事(mini-narrative)之分,而中级叙事则落在两者中间,既不属于宏大理念和知识架构,亦不属于现实,而更像自我中心的理念之类。

千禧代倾向接受一个广义的神,亦喜欢上帝多于耶稣。(网上图片/Waiting For The Word@Flickr)

  喜欢上帝不具体 不爱耶稣常干预

研究神学与数码世界的菲利普斯神父(Pete Phillips)表示:“千禧代倾向接受一个广义的神,而非一个会干预的神。他们亦喜欢上帝多于耶稣,因为上帝较不具体,只站在背后让他们过自己的人生,而不像耶稣会过来参与所有事。”

  选择性读经 宗教上的享乐主义

菲利普斯神父接受《香港01》访问指,这种思潮以快乐作为人类的存在目的,过往亦被称为享乐主义,而且在社会不同层面、部分亦有类似表现,包括媒体及宗教。菲利普斯认为背后原因或与全球化及资本主义有关,“这不断告诉我们可以得到想要的任何东西,亦不断给我们例子,看其化人如何以资本主义致富,或得到快乐。”他亦指出全球化下全球的可怕事件不断曝光,为求生存心态亦会转变,而资讯的泛滥亦令人想躲于“快乐的游乐场”。

据菲利普斯的研究中心CODEC调查指出,年轻人亦愈来愈视圣经为特别或神圣的文字,视之为“上帝的话语”、“古老的智慧”等。菲利普斯指出,在瞬息万变的科技影响下,未来社会亦会迎来变化,而教会总需要不断理解新的沟通模式,以向外宣扬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