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国际电影节开幕 移民难民成焦点 电影说政治回响不绝

撰文: 陈骏豪
出版:更新:

国际时局不稳,不少移民或难民自“阿拉伯之春”、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离开家园,涌到欧洲各国,寻求庇护。难民、移民的故事成为201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主题,由本月11日至17日,于银幕呈现。柏林国际电影节,有史以来,跟政治密不可分,电影节在政治和文艺间寻索,展现人道关怀。

国际政局不稳,难民飘泊,成本年度国际柏林电影节主题。(Getty Images)

难民移民成电影节主题

柏林国际电影展最高荣誉“金熊奖”,将由著名影星梅丽史翠普担任首席评审的委员选出。今年电影节的口号“有权幸福”,迎接约7.9万名由各地涌到柏林的难民、移民。焦点电影《Tales of Two Who Dreamt》 讲述一对夫妇在加拿大的边缘,等候审批居留权的故事;《Manazil bela abwab》展现主角独站叙利亚城市阿勒颇楼房的平台,凝视战火漫天,难民无处可逃的景况,同时谈及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的历史。电影节会为难民筹款,并设活动让难民参加。

梅丽史翠普(右)担任柏林电影节首席评审。(Getty Images)

电影节主席考斯里克(Dieter Kosslick)称,“呈现难民命运,反省政治现实从来缘于柏林电影节的基因”。2015年的金、银熊奖得主曾受争议,有评论认为电影节过于著重政治,忽视文艺、美学的呈现。考斯里克直言电影致力探讨文艺、政治间的出路,挑选最能以美学关注时政的作品。

历届柏林电影节现人文关怀。(Getty Images)

首引入东德及苏联卫星国电影

自1951年首届国际柏林电影节以来,参展电影一直跟政治息息相关。有别法国康城影展和意大利威尼斯影展,德国柏林自二次大战后,长久为冷战东西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角力的旋涡,不少东德人尝试越过“铁幕”另一方。1970年代,柏林放映东德的电影,苏联、匈牙利、捷克的作品,亦出现于西德的柏林。在冷战时代,电影汇集一地,于意识形态张力之间,展现多元文化交流。

参展电影反映社会现实惹回响

柏林电影节的结果涉及政治议题,引发民众讨论,亦曾有人不理解评审的眼光,上街抗议。1970年,电影《o.k.》 拍摄越战期间,美军强奸越南妇女的故事,评审一度拒绝电影参选,引发公众不满,不少记者、导演上街示威,要求评审正视越战对社会的残害。民众上街导致评审团解散,电影节首次开展,未有颁发奖项。

1976年,日本名导演大岛渚的作品《感官世界》亦令电影展落入性的争议。故事讲述1930年代,日本妇女杀害并阉割情夫的故事。电影多处展现“过激”性行为,以性虐表现极乐,遭评委禁展,事件有警察介入,令电影无法放映。大岛渚最后偷偷在德国放映。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