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顿《华尔街日报》刊文:中俄在美国阿富汗撤军中伺机获利

撰文: 曹洋
出版:更新: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John Bolton)近日在《华尔街日报》发文指出,美国撤军不只影响阿富汗,实际上中俄在美国这次战略调整中已经借机获取优势。

2020年2月17日,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在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杜克大学演讲。(Reuters)

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John Bolton)8月30日在《华尔街日报》发文指出,美国的阿富汗撤军以悲剧收场。这一悲剧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结束永久战争”这一口号隐含着一个重大的误判,即美国撤军只会影响到阿富汗。而实际上却正相反,这次撤军可被看成是一次重大的、令人深感遗憾的美国战略调整。美国的主要全球性竞争对手中国和俄罗斯已经在借机获取优势。

在短期内,为了应对来自阿富汗的威胁并抓住相关机遇,中国会谋求增强其在巴基斯坦本已相当大的影响力,而俄罗斯也会积极影响中亚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两国都将拓展其中东计划,并通常是与伊朗一道。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白宫已准备好应对这些威胁。

从长期来看,北京和莫斯科在威胁美国及其盟友方面有着天然的分工,可分为以下三个不同“战区”:中国关注其周边从日本到东南亚再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长弧地区;俄罗斯关注东欧和中欧;在中东地区,俄罗斯、伊朗和中国则结成三国同盟。美国在制定计划时必须考虑到众多威胁同时出现在上述地区以及其它地区。

拜登声称美国需要结束其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以便更有效地对抗中国,而中国却并不在意这种说法。北京在意的是新出现的机会:巩固其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利益;防止伊斯兰恐怖主义蔓延到中国;努力控制本国周边地区,主要是台湾地区、南海和印度。

文章指出,阿富汗问题迫使美国进行更深入的概念式思考和战略性思考。在这样做的同时,美国可以立即抓住几项政策要点。例如,为了明确美国对台湾地区的防卫承诺,美国应该驻军台湾。在整个战区范围内,美国需要增加预算以增强其在东海和南海的海军力量,从而建立威慑以对抗中国的主权主张。

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在6月份的美俄峰会上见到了一位虚弱、萎靡的美国总统,这无疑令普京备受鼓舞,使人想起了赫鲁晓夫在1961年与肯尼迪总统会面后的样子。拜登随后在北溪2号项目和阿富汗问题上的示弱表现也肯定使普京先生笑的更加开心。他将在中亚积极行动以遏制任何有可能死灰复燃的伊斯兰恐怖主义,但他的长期关注重点仍是俄罗斯的欧洲邻国。

普京看到了欧洲的手足无措,这个欧洲正担心本地区重新出现冲突,这主要是因为它担心美国会畏惧退缩,甚至干脆退出国际事务。美国不可避免地会要求欧洲发挥更大的政治和军事作用,但这一呼吁会和之前美国的呼吁一样毫无作用。欧盟永远不可能成为全球地缘战略玩家,因为它习惯性地动口不动手。

文章最后分析称,在中东,伊朗是中国首选的石油供应国,也是与俄罗斯一道支持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的俄罗斯伙伴国。对北京和莫斯科来说,德黑兰既是为它们做颠覆工作的打手也是衬托它们地区影响力的帮手。

最近,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展开军事合作就是明证。鉴于美沙矛盾和美国可能与伊朗政府展开奥巴马式接触,沙特政府与俄罗斯合作就是在预防这些风险。海湾地区的阿拉伯人担心,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可能预示着美军也会撤出伊拉克,甚至美军会从位于他们国土的重要海空军基地撤出。那么,谁不未雨绸缪呢?

可悲的是有些人,他们以为从阿富汗撤军是一劳永逸的决定,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但世界却远比他们想的复杂。撤军的后果已经非常严重,中俄正在加大努力以使后果变得更糟。现在,轮到美国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