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成功培育“改造蚊” 登革热病例减少77%

撰文: 许懿安
出版:更新:

印尼在一项为期3年的实验中,在户外释放已感染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蚊子,减少登革热(Dengue Fever)传播。研究人员将成果刊载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他们称此举看来成功,有效令进行实验的地区登革热病例减少77%。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细菌能抑制病毒在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体内复制,以及能影响牠们繁殖。牠们只会诞下受沃尔巴克氏菌感染的后代。

科学家于是培育大量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并在户外释放。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此病毒经由蚊子传播给人类。(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实验结果发现,住在没有“改造蚊”地区的人,感染率为9.4%;住在有“改造蚊”地区的人,感染率2.3%,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这方法有效率为77.1%。

有份率领这研究的加查马达大学(Gadjah Mada University)教授阿迪(Adi Utarini)称,以传染病而言,77%的有效率已是相当好。

研究亦显示,以沃尔巴克氏菌感染蚊子的方法,亦可用在应对寨卡病毒(Zika virus)、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黄热病(Yellow fever)以及蚊作为媒介的疾病。

这个做法将应用在印尼其他城市。

根据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的资料,登革热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例如在多个东南亚国家。它已成为一种风土病。

它透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当登革热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后,病媒蚊便会带有病毒,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

登革热潜伏期为3至14天,通常为4至7天。它的病征包括高烧、严重头痛、眼窝后疼痛、肌肉及关节痛、恶心、呕吐、淋巴结肿胀以及出疹。最严重情况下,可导致血液循环系统衰竭、休克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