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的.政治篇】 沉默的伊朗与不安的朝鲜 为2017年埋隐患
2016年,国际政坛可谓没半点冷场,上半年先有英国脱欧公投,下半年美国则选出特朗普当美国总统;欧洲连环受到恐怖袭击,7月的尼斯恐袭,年尾再发生柏林圣诞市集袭击,一片反移民及反穆斯林声音下,右翼民粹思潮席卷欧美,冲击了自由民主的核心价值,亦改写了各国政治形势,此在法国总统初选形势已略见一斑。不难发现,今年是俄罗斯的外交丰收年,特朗普班底态度亲俄,叙利亚政府军继而在阿勒颇报捷,普京政权可谓形势大好,然而在镁光灯以外,亦有其他政治玩家在背后蠢蠢欲动,或成为来年的隐忧。
沉静的伊朗——左右叙利亚局势的幕后玩家
伊朗温和派鲁哈尼政府上台后,与西方的核谈判达成历史性协议,美国及欧盟国家于今年一月解除长年对伊朗的经济及金融制裁。这个曾被美国形容为“邪恶轴心”的国家,今年在国际舞台上似乎未有著迹的大事发生,相当平静。2016年既被喻为俄罗斯的外交丰收年,然而伊朗在叙利亚内战背后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若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真的能守住政权,伊朗也是一大赢家。
12月中,由共和党主导的美国国会通过,继续延长10年对伊朗的制裁,原因是伊朗政府不尊重人权,军方发展弹道导弹以及支持中东恐怖主义。这随即惹来伊朗反对,指摘美国违背年初签订的“全面协议”内容。同一时间,英国外长约翰逊亦传召了俄罗斯及伊朗驻英国大使,指俄伊两国在叙利亚内战的行动犯下人道罪行。
誓取阿勒颇 打通什叶派走廊
伊朗政府自2012年起,已默默支持同为什叶派的巴沙尔政权,所投放的资源及军力比俄罗斯更甚,先是训练叙国政府军,继而派出自己的军队及伊朗领导的伊拉克军人参与地面战。
分析认为,叙政府军全面收复阿勒颇,最大的得益者是伊朗,乃因这个邻近土耳其边境的最大城市,是伊朗通往地中海的咽喉,打通伊朗、伊拉克及真主党根据地黎巴嫩这条什叶派势力走廊,在中东地区的战略价值重大。伊朗想掌控的也非只阿勒颇,一位黎巴嫩官员便说:“伊朗不希望大马士革与黎巴嫩边境之间的地带还有逊尼派,这显然是一场改写教派领域的计划。”
将于上台的特朗普对伊朗态度强硬,明言要废除与伊朗达成的核协议,适逢伊朗于2017年举行总统选举,温和派鲁哈尼亦面临国内孤立主义保守派的重大压力,这场大选在来年将会是国际焦点之一。
不安的朝鲜半岛——朝核与弹劾
美国The National Interest杂志近日列出2017年最可能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地区,其中一个是朝鲜半岛。在朝鲜持续发展核武的情况下,再加上韩国总统朴槿惠正受弹劾,青瓦台政治权力出现真空,深化了两韩危机。
与华“零交流” 金正恩如脱缰野马
据悉,奥巴马向特朗普提出,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将会是他上台后首个重大考验。2016年年初,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声称成功首次测试氢弹,三月金正恩更宣布,朝鲜已成功把核弹头微型化,以安装到弹道导弹之上。虽然未知消息虚实,但这进展的确令人忧虑。
今年5月,朝鲜举行了36年来首次劳动党大会,确立金氏政权“核与经济并进路线”,中方未有获邀派员出席。其实,自去年底,朝鲜牡丹峰乐团的访华行程告吹后,朝鲜在外交上与中国保持“零交流”。在金正恩政权既不亲中,也不亲美的路线下,仿如一匹脱缰野马,为朝鲜半岛局势上蒙上不稳定性。
在韩国国会早前通过弹劾朴槿惠后,朝鲜已即发挑衅,以一比一的青瓦台模型进行模拟袭击演练,金正恩亲自到场观摩。倘若美国政府决定先发制人,打击朝鲜核计划,朝鲜可能错误理解为开战,并像1950年爆发的韩战般,周边的中国、俄罗斯及日本亦很易卷入其中。
独裁者掌权——自由民主崩溃
今明两年为多国政府选举及换届之年,为全球局势奠定新貌,菲律宾今年四月大选选出狂人杜特尔特当总统,再继而有美国选出特朗普,独裁及民族主义似乎成为今年当道的政治现象,冲击自冷战后的建立的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政治体制。
西方领导成立的多边组织包括北约,以及扩张的欧盟令国际社会从冷战时代,走进自由民主的时代。美国政治学者、《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作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1989年提出自由民主应是人类社会发展唯一最佳之选,然而他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撰文指这种民族主义卷土重来的现象,正冲击了自己所提出的终结论。
在这个世界棋盘上,没有一位比普京更老练、更精明的棋手。
不过,主角不是特朗普。史丹福大学学者Larry Diamond本月在The Atlantic撰文指,俄国总统普京默默令这个世界走向独裁,是二战结束以后,自由民主陷于前所未有最危险的位置。土耳其埃尔多安成功阻止今年中的军事政变后,进一步扩充权力、菲律宾倒向民粹、韩国及巴西两位民选女总统因滥权,双双遭到弹劾。俄罗斯政府近日被指发动黑客攻击,助特朗普爆冷入主白宫,一位亲普京政客竟在公众场合直言:“最后是普京的政党胜出了美国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