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究:长期依赖AI写作后遗症 83%ChatGPT用户现“认知失忆”
美国麻州理工(MIT)近日发表一份研究指,长期依赖人工智能(AI)写作将导致人类“认知失忆”(cogntive decline)与产生“认知债务”(cognitive debt)。研究找来54名参加者,让他们戴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设备,并要求他们在4个月内完成多篇文章。他们被分为三组:ChatGPT组、Google搜寻器组和纯大脑组。结果,83%ChatGPT组的参加者出现“认知失忆”,无法记得数分钟前由他们撰写的句子。
从MIT研究团队发布的资讯,长期依赖AI工具进行写作,将导致人类“认知能力”的明显退化,并累积一种“认知债务”。
这项由麻州理工学院研究员Nataliya Kosmyna等人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围绕AI辅助写作对大脑神经与行为层面的影响。
研究团队邀请54名参加者,让他们配戴脑电图设备,并在四个月内分批完成多篇文章的写作任务。
参加者被分为三组:有全程使用ChatGPT辅助的“ChatGPT组”、指可以使用传统搜寻器的“Google搜寻器组”,以及完全不使用任何工具,只靠自身思考写作的“纯大脑组”。
MIT针对依赖AI写作的研究,将参加者分为3组撰写文章:
MIT的研究结果显示,“纯大脑组”展现了最强且分布最广泛的脑神经网络联系,而“Google搜寻器组”显示中等程度的认知投入,至于“ChatGPT组”则表现出最弱的整体参与。
ChatGPT组 83%用户出现认知失忆 无法记住数分钟前写的句子
研究结果令人不安的是,发现有高达83%的 ChatGPT用户,无法准确记得数分钟前,由他们本人(在AI协助下)撰写的句子。MIT的研究将此现象称为“认知失忆”;相比之下,“纯大脑组”只有11%的参加者出现这种情况,两者差距巨大。
MIT的研究进一步证实,ChatGPT组的参加者在神经、语言和写作评分等各方面,表现均持续落后于“纯大脑组”的参加者。
有评论认为,这是因为思考与组织的过程被彻底“外判”(outsource),使用户沦为资讯的“搬运工”,而非知识的“吸收者”。
过份依赖AI将产生“认知债务”:牺牲个人未来能力换取眼前方便
MIT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过度依赖AI,以未来认知能力换取眼前快速方便的后果,命名为“认知债务”(cognitive debt),这种认知债务的形成,建基于大脑的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有评论认为,这就像GPS导航系统导致许多人变成“路痴”的原理一样。过份依赖GPS 会削弱我们人类内置的空间感与认路能力。如今,ChatGPT将这种“外判”的领域从“方向感”提高到“思考”本身,令人深感忧虑。
研究亦带来一线曙光:愿意写初稿再用AI润饰大脑会增强
尽管MIT的研究结果令人忧虑,同时亦提供了一线曙光。
研究中的第四阶段测试显示,那些先独立完成初稿,再利用ChatGPT进行修饰和编辑的参加者,其大脑联系反而呈上升趋势。
这些“Brain-to-LLM”组的参加者(原“纯大脑组”转而使用大语言模型(LLM))展示了更高的记忆回溯能力,大脑变得更活跃,情况类似于“Google搜寻器组”。
换言之,AI工具在某个阶段的介入,若能引领用户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整合,反而可能带来正面裨益。
有科技界人士认为,人类应该探索“与AI的共存之道”,强调不应该一刀切禁用AI,而是聪明灵活地使用。我们应先用自己的大脑完成认知上的重担,再将AI作为强化辅助工具,寻求突破。
科技人士呼吁,如果你是年轻人,应该要将AI视为一个潜力无限的“协作者”(collaborator),而不是一个可以将思考“外判”的“替代品”(substitute),不应不假思索就将任务全部丢给AI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