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悦下台|韩国宪法法院8法官一致通过罢免 一文看清判词重点

撰文: 王海
出版:更新:

韩国总统尹锡悦2024年12月因戒严令风波遭国会弹劾后,宪法法院2025年4月4日早上11时宣布裁决,以8:0一致通过罢免尹锡悦,是当地史上第二位被罢免的总统。以下是宪法法院判词重点摘要。

4日上午11时22分,宪法法院代理首席大法官文炯培表示:“全体裁判官一致意见宣布判决结果,罢免被告尹锡悦总统。”判决结果即时生效,尹锡悦失去总统职位。宪法法院在2024年12月3日紧急戒严令颁布后122日,决定通过尹锡悦弹劾案,距离去年12月14日受理弹劾案时隔111日。

韩国宪法法院8位法官就弹劾尹锡悦案的判决结果:

韩国宪法法院4月4日就尹锡悦弹劾案宣布裁决,8名法官中,无论是进步或保守派,立场都一致通过罢免。(网上图片)

宪法法院指弹劾尹锡悦的5项核心理由全部成立:

宪法法院表示,起诉前总统尹锡悦的5项核心弹劾理由全部成立,包括宣布紧急戒严令、封锁国会等。

宪法法院指:“宪法和戒严法规定,颁布紧急戒严令的实质性条件之一是“战时、事变及与之相当的国家紧急事态”,“(而尹锡悦主张宣布戒严理由的)国会弹劾起诉、立法、预算案审议等权力行使,不能认定在宣布戒严当时实际发生了重大危机状况。”

宪法法院同时指:“即使考虑被告主张的全部情况,也不能认定在宣布戒严当令时存在足以让被告的判断得到客观合理化的危机情况。”

此外,宪法法院判定前总统尹锡悦违反国务会议的审议、共同签署等紧急戒严令的流程条件。

判决指:“考虑到被告没有(向国务委员们)说明戒严令的具体内容,且未给予其他成员陈述意见的机会等,难以认定(国务会议)对宣布戒严令进行了审议”,“在国务总理和国务委员没有共同签署宣布文的情况下宣布戒严,没有公布实施时间、实施地区以及戒严司令官。”

判决认定,尹锡悦出动军警试图封锁国会的做法也违反了宪法和法律:“被告指示国防部长官向国会投入军队”,“指示前特种部队司令官(郭种根)等人,“似乎还不到法定人数,砸门进去,把里面的人拖出来。”

判决表示:“被告出动军警控制国会议员进出国会,同时下令将人拖走,此举妨碍了国会的权力行使”,“既违反了赋予国会要求解除戒严权力的宪法条款,也侵犯了国会议员的审议权、表决权、不逮捕特权。”

除此以外,规定禁止国会和政党政治活动等的“布告令1号”,对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实行扣押搜查,试图确认司法界人士的位置等,均都被认定为违宪、违法。

“撤回内乱罪,无需走特别流程” 判定不存在流程问题

另一方面,宪法法院判定国会的弹劾起诉过程不存在流程问题。针对国会方面将违反宪法规定的内乱罪从起诉理由中删除一事,判决指:“在维持基本事实关系前后一致的情况下,允许不走特殊流程对适用法律条文进行撤回、变更。”

对于尹锡悦方面主张的“如果弹劾理由中不包含违反内乱罪,不会达到法定人数”,宪裁以“仅为假设性主张,无客观依据支持”为由不予采纳。

对于“滥用弹劾起诉权”的主张,判决指:“表决过程合法,在一定程度以上辨明了被告(尹锡悦)违反宪法或法律”,“不能认定弹劾起诉权被滥用。”

2025年2月20日,韩国首尔宪法法院,被弹劾的总统尹锡悦出席弹劾案庭审。(Reuters)

另外,宪法法院还驳回了尹锡悦方面就“国会经两个会期发起弹劾起诉案,违反了一事不再议的原则”的主张。宪裁称:“第1次弹劾起诉案在第418届会期投票不成立,但此次弹劾起诉案是在第419届临时会议会期中发起的”,“没有违反一事不再议的原则。”

但郑亨植裁判官提出补充意见称:“需要立法限制在不同会期发起弹劾起诉案的次数。”

宪法法院认为反对派在国会存在滥用权力的问题

宪法法院一方面处理尹锡悦弹劾案,另一方面也指出由反对派主导的国会存在滥用权力的问题。

判决指:“自被告就任以来,在野党主导了罕见的大量弹劾起诉,导致多位高级公职人员在弹劾审判期间被中止行使权限”,“被告制定的主要政策因在野党的反对而无法实行,在野党单方面强行通过政府反对的法案,被告要求再议与国会表决法案的情况反复出现。”

判决还指出:“可以看出,被告意识到了在野党的专横令国政陷入瘫痪,国家利益明显受损,感到沉重的责任感,认为无论如何都必须打破这种局面”,“被告认为国会的权力行使是在滥用权力,是招致国政瘫痪的行为,对于这种判断应给予政治层面的尊重。”

但判决同时指:“被告与国会之间的对立难以判定是归属某一方的责任,而是应根据民主主义原则加以解决的政治问题”,“表明与之相关的政治见解或做出公共决策,应当在宪法保障的民主主义和可协调的范围内进行。”

判决还谴责指:“国会本应尊重少数派意见,并在与政府的关系中,以宽容与克制的态度为前提,努力通过对话与妥协得出结论。被告也应将作为国民代表的国会视为协商对象,给予尊重”,“然而被告却将国会视为铲除的对象,这令民主政治的前提变得虚无,难以视作与民主主义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