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客轻视全球化好处 经济学家金刻羽:“中国冲击”非避无可避
著名中国经济学家金刻羽与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3月26日在香港湾仔出席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CCCW)举办、名为“特朗普革命对全球影响”的炉边谈话活动,分析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的政策和行动将如何影响美国国内以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格局。
金刻羽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终身教授、哈佛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她主要研究及教授国际宏观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沃尔夫身为《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评论员及副主编,曾广获多项新闻奖项。
何谓“特朗普革命”?
沃尔夫在会谈称,特朗普革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式威权主义”。他并不是西方传统意义的独裁者,MAGA的意识形态也不同于法西斯主义等威权思想。特朗普反而是基于美国的个人主义推动一种“去管制化”(Deregulation),从多方面企图推翻美国过去近半个世纪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特朗普革命是甚么?我认为是推翻美国过去40多年的发展(方向)
沃尔夫认为,首先,特朗普企图推翻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所建立的世界经济秩序,认为这种由美国一手创立的全球经济架构反而对美国非常不利。他第二样想推倒的,是美国自前总统小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以来逐步扩大的政府架构。尽管美国以外的民众对政府拥有一定架构视为理所当然,但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却对此存异于常人的猜忌。
“特朗普革命”也有一部份与传统的保守思想(Reactionary)、威权主义类似,包括企图推翻美国宪法中有关总统须要遵守法律及受国会制衡的想法,以及逆转美国“社会革命”的成就,在性别等议题上持保守的立场。
全球化冲击问题在美国自身?
针对特朗普敌视世界经济秩序、支持保护主义,认为全球化对美国造成负面影响的说法,金刻羽指出这其实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在某程度上具误导性。
她指出,全球化及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往往被美国政客所轻视,他们通常只聚焦于前者导致美国本土工作的流失,却忽视其为美国消费者带来相对便宜、高质的消费品。综观世界,全球化也在消除不平等、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贡献良多。
另一方面,金刻羽特别提到,全球化的确带来高度的竞争,这意味着一国中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产业将渐渐萎缩,相关的工作岗位也会流向海外,“中国冲击”(China shock)便是一例。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随着中国的出口量增加,欧美制造业渐渐萎缩,造成失业等问题。
不过她强调,这些负面影响并不是必要之恶。事实上,由于欧洲各国对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例如实施积极劳动市场政策,为员工提供培训,它们在面对“中国冲击”时所受的影响较小。
相反,由于美国偏向不干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美国企业虽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却导致严重的经济不平等。全球化、自由贸易带来的冲击只不过是加剧了这一问题,而非造成这一经济问题的根源。
金刻羽后来被问到特朗普以关税推动保护主义有何真实目的时,她表示,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似乎并没逻辑可言,可能的解释便是他或许想达成实际上互相冲突的经济效果却不自知:
特朗普在实施这些政策后,希望美元贬值、大量资本流入美国,与此同时维持低通胀,我想我们应该重新谈谈经济学入门(Economic 101)
特朗普挑战:中欧关系何去何从
2人其后被问及在特朗普带来的影响下,中欧关系将如何发展。沃尔夫表示,随着特朗普对欧的外交关系改变,欧洲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同时面临两个“敌人”,分别是中国和美国。与此同时,欧洲某程度上也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外部因素所影响。
沃尔夫指出,欧洲与中国目前仍有诸多分歧。首先,在欧洲对中国实际状况不熟悉的情况下,后者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其强劲实力很自然会引起欧洲各国的猜忌;而且,中国在在俄乌战争上的立场模糊,亦引起欧洲国家的不满。
不过,双方同时也有不少共同利益,包括维持特朗普企图破坏的全球经济秩序、应对气候问题等等。最重要的是,中国与欧洲相隔甚远,根本没有地缘政治上的冲突。
他从欧洲的视角分析,在“特朗普因素”同时冲击中国与欧洲的情况下,如果中国、欧洲能在产业政策达成协商以及厘清中国在俄乌战争的角色,那双方未来或有机会形成一种具建设性的双边关系。
金刻羽则从中方的角度称,针对特朗普在经济和政治上带来的冲击,中国似乎将此视为其进一步对国际开放的踏脚石。她强调外交事务并不是非黑即白,欧洲与中国双方应采取实用的立场,在有共识的议题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