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一次全民公投 让人民当家作主还是在玩俄罗斯轮盘?

撰文: 谢媛彰
出版:更新:

“公投”可说是2016年的关键字。由今年初新西兰更改国旗、哥伦比亚和平协议、英国脱欧、泰国修宪、匈亚利及最新的意大利修宪,全都以公投的方式让人民自己决定。这种直接民主,看起来可以让人民绕过代议政制直接参与政治,不是很好吗?

公投往往将复杂的政治决定,简化至“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面对这些复杂的议题,选民没法获得足够的资料作决定,于是很容易会受到具喧染力的政治宣言及媒体的报道左右投票决定。这也解释了为何“若你不知道,就投反对”(if you don’t know, vote no)成为了全民公投经常出现的宣传口号。

发动今次公投的总理伦齐,一早与太太到票站投票。(路透社)

 公投投什么 选民通常不清楚

今年6月,在英国脱欧公投结束后的几小时,英国人在Google搜寻得最多的问题,竟然是“什么是欧盟?”,反映出很多人即使投票,也不太清楚自己究竟在投些什么。国家将一些过于复杂及重要的事项交予选民决定,让公投有很大风险。

今次意大利的修宪公投也差不多。据民调显示,10个意大利人之中,有9个不太清楚为何要有公投修宪,遑论是修改什么宪法。意大利公司ProntoPro更覤准今次公投,将之化为商机,只要意国选民愿意付出每小时145欧元的费用,宪法专家就会为他们上一课宪法堂,让他们了解是次公投对国家前途的影响。

 与支持度挂勾 公投易失焦

培养公民素质很重要,但也需要投资很长的时间作教育。专门研究公投的学者、多伦多大学政治学教授Lawrence LeDuc在去年发表的论文中表示,政党的受欢迎程度在大部分时候决定了公投能否通过。以今次意大利公投为例,修宪本为了改革臃肿的国会体制,令到议案更快获得通过免得政策停滞不前,但现在却被捆绑成对总理伦齐信任度的投票,公投原意失焦。

即使如此,政客却对这种风险极高的公投活动跃跃欲试,只因他们认为自己会站在胜利的一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事实上,近年愈来愈常听见有政府要“发动全民公投”,在西方国家,公投的次数由1970年代的每年3次急升至今年的10次。

在这些民主国家当中,公投就是绕过了一群由民众选出的代议士,由选民直接投票决定支持或否决一些议案。公投让那些一直嚷着被社会边缘化的社群,能感到自己终可参与在政治之中,有份为自己关心的议题发声。

在西方国家,公投的次数由1970年代的每年3次急升至今年的10次。图为一名男子手持对公投内容说不的标语。(路透社)

 政治叙述改变 政党难处理

政治叙述由左右之分,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后慢慢转化为世界主义与民粹主义之分。但一直以左右分野为主的各个政党,却未能处理这种新式的政治叙述。公投会被扭曲和投射为民粹主义对抗以精英为主的世界主义,导致投票结果出人意表。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及政客近年愈来愈喜欢以公投解决问题,意味着透过现代民主过程能作出好决定的假设愈来愈值得怀疑。

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著有《This time is different》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夫(Ken Rogoff》在英国选民投票脱离欧盟后就批评“这不是民主;这是共和党的俄罗斯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