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影相从来不笑? 四大原因:原来跟牙齿有关

撰文: 黄珮瑜
出版:更新:

拍照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少人一拿起相机自拍,总能够做出十个八个不同的表情。不过翻看旧照片,无论单人照、团体照,还是全家福,相中人总是一面古肃,不带一丝笑容。究竟是以前的人不苟言笑,还是另有原因呢?

以前的人拍照总是一脸严肃。(网上图片)

 原因一:牙科技术落后 牙齿不好看

坊间流传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与牙齿有关,由于19世纪初期的牙科医疗技术有限,而且诊金高昂,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当时的人即使牙齿不整齐未必能找牙医矫正,如果牙齿蛀掉了就得整只拔掉,因此他们拍照时都不爱露齿咧嘴笑,以免影响外观。不过有人不同意这个讲法,因为既然每个人的牙齿都不好看,大家都不会特别介怀,因此毋须遮遮掩掩。

历史上第一张照片《在Le Gras的窗外景色》摄于1826年。(网上图片)

 原因二:曝光时间长 不能笑足15分钟

历史上第一张照片出现在1826年,是法国发明家涅普斯(Nicephore Niepce)所拍摄的,名叫《在乐加斯的窗外景色》(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这张照片花了近8小时曝光才完成。后来,另一名科学家达盖尔(Louis Daguerre)发明了银版摄影技术,将曝光所需时间大大缩短,但仍需要待15分钟。如果期间要保持同一个笑容,应该会脸部僵硬,因此放松面部肌肉,不作任何表情,是最合理的选择。

 原因三:咧嘴大笑不合礼仪

以前拍照不像今时今日般普及,按一下快门便成事,而是属于上流社会人士的奢侈,或者是极其重要的场合才会拍照,而在这些场合咧嘴大笑并不合礼仪。而且17世纪时期的欧洲文化,将露齿笑与没教养和低下阶层划上等号,因此有身分地位的人在拍照和画肖像时都不会这样做,选择板起脸来。《笑的历史》(A Brief History of the Smile)作者Angus Trumble写道:“当时的欧洲文化将咧嘴笑与疯癫、下流、吵闹、醉酒等不礼貌的行为,联系起来。”

 原因四:拍照要笑是广告效应

以前的人拍照总是一脸严肃,到了何时我们才展现笑脸呢?而笑着拍照又是否自然的行为?来自保加利亚的文化和传播研究学者Christina Kotchemidova认为开心时会笑是天生的行为,但是对着相机镜头笑却是从社会、文化学回来的。学者普遍认为这种文化,是由摄影器材公司柯达的广告制造出来。1888年,柯达推出轻巧且便宜的“傻瓜机”,标榜人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摄影的乐趣。为了推广相机,柯达在杂志刊登广告,广告中的人个个开怀大笑。柯达希望传递一个信息:原来拍照是轻松自在的活动。就这样柯达的广告成功扭转社会大众对摄影的看法。直至现在,相机变得愈来愈轻巧、平民化,性能也愈来愈好,拍照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人也逐渐学懂在镜头下展现最自然的笑容。

(时代杂志)

柯达的广告成功扭转社会大众对摄影的看法。(网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