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妹妹牛叔叔?瑞典“无性”幼稚园 反思教育中的性别定型
“猴子哥哥熊先生,松鼠妹妹牛叔叔…”童谣中常用拟人法称呼动物甚至物件如月亮姊姊、太阳伯伯等,仿佛所有事物都带有性别,但有想过这或正是性别定型之始?瑞典斯德哥尔摩有5间幼稚园推行“去性别”教育,反观一般教育,原来性别定型都在细节。
性别不代表性格
1998年,瑞典通过教育议案,规定所有学校必须避免性别定型。5所学前教育学校则以此理念开办,强调不应因性别为孩子的性格及需求下定论。学校里不同小细节其实亦包含性别,包括称呼。学校统筹维斯金(Frida Wikström)表示:“我们不会说‘男生们去踢足球吧’,因为女生也可能希望参与,因此我们以‘朋友’称呼,这同时也把老师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
动物分男女 潜移默化
除此之外,说故事、唱歌时,常会使用到拟人法及代名词,例如提及熊、狮子等有攻击性的动物,一般家长和老师到会自自然然以男性“他”指称,而可爱的动物如兔子则用“她”,这其实无形中已显示了性别的定型和偏见。因此“无性”学校会用芬兰语中的中性代名词“hen”,作为“他/她”以外的选择,让孩子在未确定被指者性别时不先入为主。
混合摆放玩具 老师态度是一大挑战
到游戏时间,学校不会划分“积木角”、“洋娃娃角”等,而希望把各玩意混合摆放,令男女孩之间有更多交流。学校发现效果非常好,男女生之间经常一起游玩,不会有“唔同女仔玩”的情况出现。
然而维斯金表示老师的态度是学校面对的一大挑战,他们根深柢固的观念不易改变。“我们以为自己平等对待所有人,但其实不是。”老师在对待学生时,也常见男女差别。例如会花更多时间安慰女孩,而对男孩则假设他们会坚强。维斯金说:“批判自己并不令人愉快,但这是一个开始。”
保守家长成障碍 需耐心解释
家长的态度亦可以是一大障碍,学校如何回应传统保守家长的质询?学校向家长展示一个依性别定型划为两半的圆形,“我们会问,‘你希望你的孩子只有一半抑或完整的人生?’…即使是相当传统的家长亦会明白这种教育不会令孩子有任何损失。”
我们会问,“你希望你的孩子只有一半抑或完整的人生?”
或影响语言学习 无法支援所有孩子
“无性”学校百利而无一害吗?英国学校儿童顾问霍奇斯(Pippa Hodges)表示:“这亦会产生危机,如孩子强烈认同自己属某一种性别,孩子可能会得不到支援,于发展阶段产生混淆及羞耻感的机会很大。”亦有专家认为这会妨碍孩子正确学习语言。
不同语言中的代名词都会分开两性,如中文的“她/他”、英文“he/she”、日文“彼/彼女”。神经学家格兰沙(Daniel Glaser)指出语言对行为的影响非常大,纵是微小的改变亦会有巨大的效果。教育界不少学校包括哈佛大学、佛蒙特州大学等,都开始采用中性代名词,如“they(他们)”或“ze”代替,呼应性别流动概念,让社会中的“第三性”亦可活得自在。
(卫报、N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