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旅人一个家?社会变迁“乡愁”不再 学者:想家情绪式微

撰文: 李蔼明
出版:更新:

在英语世界,“想家”(homesickness)一度是文人骚客的灵感所在,就犹如中文的乡愁一般。然而随社会变迁,想家一词亦已经变调,学者认为,未来形容与家庭连系的感性字词将会愈来愈少,“想家”则是例子之一。

人在异乡,常会衍生思乡之情,然而在近代却不如以往普遍。(Getty Images)

词汇或多或少反映了社会及时代的价值观,伦敦玛丽王后大学人类情绪历史中心的研究员瓦特史密夫(Tiffany Watt Smith)研究人类情绪史的发展,为154个横跨各种语言及历史、描述情绪的字词建立了一部百科全书。她指出其中一个趋势,是描述与家庭连系的英文字愈来愈少。

Homesick \ˈhōm-ˌsik\离开家及家人,因而悲伤

在现代英语,说到“想家”,就容易联想到孩子初次离家暂宿营的感受。(Getty Images)

 想家曾是致命情绪病

在100年前,想家是一种病症,一度正式列为死亡证上的死因之一。然而近年想家一词已逐渐变味,与孩子初次离家去露营的童稚感受挂钩,在网上搜寻homesick,更会出现育儿网站的搜寻结果。瓦特史密夫表示:“在欧洲想家一度是很严重的情绪病,严重要足以致命。但在今天你定不会因想家而死。作为情绪一种,它在今时今日已没那么实在。”

inhabitiveness \ ɪnˈhæbɪtɪvnəs \倾向永远居于一地的感觉

 二十世纪文化:旅行才有出色

维多利亚时期有英文字inhabitiveness,意指希望找到长居驻足之地,现时亦已不为人所用。瓦特史密夫认为:“我们并不再有inhabitiveness的概念,而我觉得这种感受较少人想有。”她指出,十九世纪旅游业的兴起改变了文化,愈来愈多人会四出探索,而家的观念亦渐没落。

直至二十世纪初,旅业及文化交流更为兴盛,“社会非常强调旅行、流动及蜕变,并视之为一种文化、一种我们应期许之物。”她举例:“如果你认为某人有野心,那他都是会旅行的,有新的体验、希望改变并动摇某些事物。100年前这并不如此。”

FOMO \ˈfō-(ˌ)mō\廿一世纪俗语,fear of missing out的首字母缩写害怕当其他人在参与有趣活动时,自己被遗下

 设计新字 方便传情达意

瓦特史密夫指另外一个例子是FOMO,指害怕被遗下,自社交媒体兴起后才衍生出这字词。瓦特史密夫认为是因人们太常谈及这种感受,才需要创作新字词以方便交流,而有新词出现后,亦有可能会促成更多人有类似感受。

Anxiety \aŋ-ˈzī-ə-tē\对可能发生的事感到恐惧或紧张

 焦虑是现代问题?

现在常用的字词Anxiety(焦虑),原来自十九世纪初才首次出现。它源自佛洛依德,是他笔下精神病症的一种,被指常见于年轻已婚女性。在此之前,一般要形容类似感受,都会说Attack of nerves(直译:神经攻击),然而却与外在环境有更大关系,与源自内心的焦虑有所不同。瓦特史密夫指前者被视为有生产力,而后者却为众人力求避免。

(Quartz、Merriam-Web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