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经济学奖不是由诺贝尔成立? 两得主获奖惹争议
新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出炉,不过,经济学奖的名字却一直惹来争议,因为这个奖项并非由诺贝尔设立,而是由瑞典中央银行为纪念央行成立300周年而设立。诺贝尔的后人彼德(Peter Nobel)斥责,指诺贝尔并无意愿成立经济学奖。经济学奖的评审委员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任命,曾选出具争议性人物,如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及纳殊(John Nash)。
奖项非诺贝尔开创 名字惹争议
经济学奖全名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由瑞典中央银行于1968年设立。
在1960年代,瑞典银行业及商界在推动“自由市场”的经济改革,让央行摆脱政治管制。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教授 Philip Mirowski指在1960年代,银行希望变得更加独立,不过,此举惹来政治争拗,质疑它可否独立于政治。为了增加其可信性,便需确立在政治以外的科学可信性。
诺贝尔的后人彼德(Peter Nobel)于2005年向美联社表示,这经济学奖是经济学家利用公关手段,提升其信誉。他又斥责说,奖项常颁予股票市场的投机者,其家族成员亦不断提出要取消奖项或重新命名。
1976年佛利民获奖惹左翼不满
被喻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在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任教,他倡议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市场;政府的主要角色是稳定货币供应。佛利民在1976年获得经济学奖,不过,却因他偏向小政府大市场的主张,惹来倡议左翼经济学人士不满,在获奖当日有数百人在斯德哥尔摩示威。
1994年博弈论学者纳殊被斥反犹太
经济学家纳殊(John Nash)致力研究博弈论(Game Theory),在其博士论文便提出“纳许均衡”(Nash Equilibrium),在有限的选择下,如“囚徒困境”,考虑对手的抉择,令自己可以下一个最佳选择。纳殊于1994年获得经济学奖,他的故事也拍摄成电影《有你终生美丽》。
不过,他获奖当年有人认为其患上思觉失调症而不应获奖,他更被指反犹太而惹来批评。他其后多次否认反对犹太的立场。他曾承认于1967年写过攻击犹太人的信件,但却在1959年就罹患精神病,1970年才出院,他表示,或许曾在妄想状态下说过可被解释为反犹的话,但绝非本意。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