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译】罗奇:怀疑中国硬着陆属过虑 各国叫停货币寛松更凶险

撰文: 毛咏琪
出版:更新:

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首席经济学家罗奇(Stephen Roach)早前于《金融时报》撰文,指近期的全球股市波动,以致可预视的经济不景,环球各国都将中国当成代罪羔羊。但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其实是被过分夸大,未来的危机,更可能是来自各国央行将终止量化宽松政策,这将带来比中国隐忧严重得多的问题。文章节录如下:

罗奇指各国央行取消量化宽松,比中国为全球经济所带来的问题更大。(网上截图)
罗奇(资料图片)

再一次,金融市场以过于简单的画面来描述一个非常复杂的故事。从最近的全球股市下跌,到下一轮可能发生的衰退,中国都被归咎成各种问题的根源。

虽然中国的规模之大及其跨境关联性不容看轻,但其全球影响却微弱得多。两个起了拉剧作用的重大因素是:中国新增长模式的长远转变,以及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的需要。

与普遍看法相反,中国在第一方面有良好进展,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转型上,渐渐由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这比执迷于追求总体GDP增长重要得多。过分着重数字增长,也会导致忽视了经济转型这个关键。

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终结的后果更严重。动量驱动型(momentum-driven)投资者,以及巴西、俄罗斯、澳州和加拿大等资源型经济体,未能及时意识到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性。

石油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没错,在中国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占约七成,但中国在推动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方面仍有关键性影响。在截至2014年的10年里,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48%是中国推动的。

随著中国增长放慢、转向以低碳服务业为主导,中国的石油消耗量随之大减。这是做成近期原油价格大跌的原因之一。贱金属及其他工业材料的价格变动,也反映了类似影响。

尽管中国在实体经济平衡上取得初步进展,金融改革道路上却遭遇到很大挫折。头号挫折就是2015年中国股市的惨跌,而且在2016年头几天越演越烈,对其他主要股市产生强烈溢出效应。

2015年上半年中国股市产生大泡沫时,监管者和高层官员还沾沾自喜。随著泡沫破裂,他们在过去半年才手忙脚乱地试图稳定股市。国家指示的购股计划、股市熔断机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反反复复,监管者一头雾水,信誉大失。

更深层次的问题不是泡沫破裂本身,而是泡沫破裂对金融改革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信贷流动太过依赖银行,透过资本市场开发新融资渠道为优先工作。由于处于发展初期的债券市场规模太小,不足以填补这一空缺,发展一个稳健的股市变成焦点。惟随著股市出现动荡,这种观点如今也受质疑。中国领导人曾公开承诺,在这场改革中作出果断对策,但现况教人失望。

中国的汇率政策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投资者错误地认为,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预示着新一轮竞争性贬值的开始,可能会引发一场全面货币战争,重演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情景。那次危机让亚洲陷入深度衰退,也差点令全球也陷入衰退。

但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极微。在经过十年大幅贬值后,人民币汇率如今更接近公允价值。中国原本过高的经常项目顺差也已减少,减轻了迫使汇率进一步调整的压力。事实上,尽管自去年7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降低了6%,它仍比2005年中的水平高了25%。比起贸易伙伴国货币组成的一篮子货币,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仍比十年前高出约50%。

虽然这意味中国有充分理由缓和人民币近年急升,出现更具破坏性的逆转行情的可能性依然很低。首先,在疲软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想借大幅提升出口抵消中国其他领域的下行压力,人民币贬值的幅度还要更大。其次,这样的贬值不符合中国政府将经济从出口主导型转向国内消费主导型的核心战略。

最后,激进的贬值恐招致人们强烈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将人民币纳入其特别提款权(sdr)计划的决定。

中国同时还有许多挑战,比如债务过重、房地产市场失衡、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和环境退化。幸运的是,这些问题在国家内部受到注视。中国政府更大的任务是兼顾经济及金融改革,若资本市场改革继续踌躇不前,经济再平衡进程将会受阻。

与此同时,全球市场需要深吸一口气。好消息是,担心中国硬著陆是过虑了,对于超跌的市场,这可能也人松一口气。坏消息则是,各国央行正开始撤掉多年来以量化宽松这“人为托市”手段。最终,这个问题可能比新一波的中国恐慌严重得多。

(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