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问缅甸带来投资计划 中缅关系友好背后存三大问题

撰文: 王晶晶
出版:更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月17日至18日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分析人士称,虽然当前中缅两国人文交流密切,经济合作势头良好,但也有三个症结有待突破。

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和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美联社)

中国将为皎漂港(Kyaukphyu port)项目投资13亿美元,港口将成为北京通往缅甸西部若开邦(Rakhine)附近印度洋深海港口的门户。

港口旁双方还将计划建立服装和食品加工厂组成的大型工业园区。中缅官员表示,项目将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报道指,如果项目确实能创造福利,吸引罗兴亚难民前来就业,将有助稳定若开邦局势,也对中国有利。

一旦孟加拉湾的皎漂港完工,将为北京提供另一条通往中东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渠道,几输送至中国西南云南省昆明市。

中国6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来自中东和非洲的供应商,近80%的石油和天然气通过连接印度洋和南中国海的马六甲海峡输送,中缅管道的兴建可以缓解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

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智库亚洲力量和外交项目主任勒马耶(Herve Lemahieu)认为,中国为缅甸带来想要获得的利益。他表示,中国还可能在幕后发挥作用,在缅甸军方和国务资政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政府之间就罗兴亚人和其他冲突问题进行斡旋。

在中缅双边关系朝着不断利好方向发展的形势之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徐丽萍指出中缅外交关系的三个难点所在。

第一,缅甸是否会支持习近平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作出的外交努力。徐丽萍称,如果双方计划签署“一带一路”协议,那就意味着缅甸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

第二,习近平也会寻找缅甸在东盟的支持,消除其他成员国对于南海扩张引来的批评。第三,中国还希望重新谈判在缅甸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36亿美元的密松大坝项目。2011年,由于公众的强烈反对和环境问题,项目被缅甸叫停。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所(SOAS China Institute)所长曾锐生(Steve Tsang)表示,中国现在需要确保昂山素季站在同一阵线,并拥抱“一带一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