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换脸换头助病人重获新生 应否提倡?

撰文: 陈康怡
出版:更新:

法国妇人迪诺尔( Isabelle Dinoire)11年前进行全球首宗脸部移植手术时,引起医学界的伦理争议,迪诺尔去世的消息令这些争议重新受到关注,当中主要关乎三大生理及心理难题:1)手术风险及接受移植手术患者有机会因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导致患癌机会增加;2)脸部是人类重要外表特征,病人自身和家属对其身分认同有莫大冲击;3)换了一张新脸,就能翻开人生新一页吗?如果换脸手术对人类贡献良多,医学界应否研究更“疯狂”的换头手术,为伤残人士或严重病患者提供新生机会?

迪诺尔接受面部移植手术一年后,在法国北部的亚眠(Amiens)一间医院会见传媒。(Getty Images)
迪诺亚化妆后,骤眼看也不知她曾做过换面手术。 她表示每次感到沮丧时都会照镜,因镜中的自己让她想起曾给希望的捐赠者,鼓励自己不要放弃。 (Getty Images)

尽管手术成功 药物慢性夺去性命 值得吗?

迪诺尔所接受的手术其实承担很大风险,手术涉及干细胞的移植,从捐赠者骨髓中取得干细胞植入病人体内,以防止病人排斥外来组织,这个做法当时没有先例,究竟会有多大风险是一个未知数。手术后迪诺尔在生理上对脸部适应似乎顺利,但要长期服药抑制免疫系统,增加患癌风险。她以49岁之龄早逝,死前罹患两种癌症,假如她没有接受手术,寿命或许会更长,为了一张脸而令生命缩短,值得吗?

站在迪诺尔的角度,或许拥有一双破损的脸比死更难受。医学界一直有共同的核心价值,包括尊重病人的尊严与自主性,所有医療行为应以病人的利益为前提,以不伤害病人为原则,避免他们承担任何不可承受的风险。迪诺尔这个例子的问题在于应如何界定“病人利益”。

41岁的退休消防员哈迪森接受手术前后的对比 (路透社/纽约大学朗格尼医疗中心)

不少人认为换脸能让受到严重创伤的病患者获得一分尊严。 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疗中心(Langone Medical Center)曾为41岁的退休消防员哈迪森(Patrick Hardison)进行换脸手术。捐脸者是因单车事故去世的罗得鲍(David Rodebaugh)。

哈迪森在2001年一次救火行动中被着火的屋顶压在身上,防护面罩融化,导致严重毁容。事发后他出外用餐时,人们以为他是一头怪物,小孩被吓得大哭大叫。一名家长更对他说:“假如你不想别人盯着你,请即离开。”哈迪森受到很大伤害,把自己关在家中。

接受手术后,哈迪森不单止回复视力,可开车接送子女上学,还为捐赠者家属带来安慰。罗得鲍的母亲在痛失儿子后非常沮丧,但她知道儿子的志愿是当消防员,因此在得知哈迪森是退休消防员后,便决定把儿子的脸捐出,让儿子“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哈迪森则表示,希望让其他因公受伤毁容的消防员、救护员和美军士兵等人知道,换脸手术是可行的,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哈迪森手术后与医疗中心的整形外科教授洛迪古丝合照。(路透社/纽约大学朗格尼医疗中心)

不过,并非所有接受脸部捐赠者都能在手术后改善生活和社交,纽约大学朗格尼医疗中心整形外科教授洛迪古丝(Dr. Eduardo D. Rodriguez)表示,病人的心理质素,如手术前是否有出现精神疾病,对康复会有影响。

史比利多诺夫刚于8月在莫斯科会见传媒,他准备成为首个接受换头手术的人。(Getty Images)

比换脸更“疯狂”的换头手术

换脸无疑是科学及医疗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医学界如今面对的另一大争议是应否推进“换头手术”,以帮助脊髓受损以至癌症病人重过新生。先天患有严重型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俄罗斯男子史比利多诺夫(Valery Spiridonov),早前表示愿当意大利神经学家卡纳韦罗(Sergio Canavero) 的“白老鼠”,接受人头移植手术,引起极大回响。 有消息指,该手术预计于2017年年底在中国进行,卡纳韦罗将与曾成功移植猴子头的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生任晓平合作。

换头手术主要分为两部分,头部移植和脊髓融合。 卡纳韦罗在2015年2月曾公布他的手术步骤。 他说,为免细胞在手术期间缺氧而死,患者的头部会被冷却至约-15℃,然后会被切断,连接到被脑死亡的捐赠者身体上,其后医生会让脊髓融合及建立肌肉与血液供应系统。

这项计划公布后,在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弹。有专家表示,一具遗体本来可捐器官救治多人,如今只给一个人,而且承受难以估量的风险,并不公平。也有人质疑,如果手术真的成功,活下来的究竟史比利多诺夫还是捐出身体的那个人?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