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中国借“杭州模式”维护全球化

撰文: 余伟邦
出版:更新: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9月4日至5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此次G20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和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主办国中国把会议重点放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反对保护主义等问题,为全球化寻找出路更是中国所期望主导推动的议程。

诞生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中的G20峰会,本身是具有应急机制的论坛,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两大阵营利益诉求不一,使得G20峰会虽然每年都声势浩大地召开,却难以见到实质的成果。在多年的蹉跎中,世界经济复苏依然缓慢,危机和萧条旷日持久。各国领袖多次聚首,取得了一定共识,都认为世界经济处于模式转型和结构重塑期,但对如何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如何确定未来的国际经济规则,并未达成一致,也没有采取多少共同行动。而面对地缘政治矛盾加深、反全球化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擡头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避免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回潮是本次G20峰会的一个艰巨任务。

全球化矛盾深 中国欲开新局

中国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不断强调的不仅是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而且是着力期望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治理机制,甚至推动国际规则的重构。已具有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承办经验的中国,对于自己再一次的主场外交似乎显得信心十足,而其目标与议程的设置也更加“以我为主”——借由中国的“杭州模式”主动引领推进中国的“全球化”议程。

最近一轮的全球化主要是从1980年代的英美国家开始,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推动了世界性的经济发展。中国本身也从这一波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这一波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在促成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和各国内部带来了诸多非常严峻的问题。在国际层面, 国家之间各种政策协调远远跟不上全球化的进程。而全世界,全球化所导致的贫富差异加大,社会不公平加剧的弊端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日趋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国作为主场的G20,成为了最多发展中国家参与的一届。中国邀请了东盟主席国老挝、非盟主席国乍得、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主席国塞内加尔及哈萨克、埃及两个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一同出席杭州峰会。很明显无论是在全球经济进一步可持续性复苏的问题上,还是在推动由中国策动建立的经济联系(亚投行、“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中国都期望引入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

本次峰会将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以及“加强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等重点议题展开讨论。而阿里巴巴总部的所在地杭州发展经验和远景则能够清晰的显示出中国对本次G20的期待。

习近平欢迎到访的南非总统。(路透社)

“杭州模式”或成转型发展样板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中国举办G20峰会的致辞中如此描述这座自己曾主政的城市:“杭州是一座历史名城,也是一座创新之城,既充满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也拥有面向世界的宽广视野。”此次中国特意将G20的主办城市选址在杭州而非北京或上海,自然是期望将具有创新基因的“杭州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以及产业转型的“样板间”,并与互联网经济一起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加以推广。

杭州在历史上曾有“丝绸之府”之称,唐代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经济的繁荣。时至今日,取代旧时杭州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盛况的,是阿里巴巴所引领下的杭州互联网电商产业链的兴起。曾经支撑杭州产业的一缕缕丝绸,已经逐渐被这座城市中一条条光纤网线抢去了风头。正如本届G20峰会标志图所展示的图景一样,代表20个成员国的20条光纤组成桥形,成为资讯时代互联互通的标志。

金融和互联网的结合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发展一大动力。借助跨境电商平台,传统企业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外贸链更扁平化,摆脱代工和价值链低端的问题,有利于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在GDP中占比持续攀升,2014年达7%。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值规模迅速扩大,互联网相关上市企业328家,市值规模达7.85万亿元人民币。2015年中国互联网经济营收规模首次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更达到47.3%。跨境消费规模从2010年的20亿美元大幅增长到2014年的200亿美元。对于中国外贸出口而言,跨境电商能够有效化解当前外贸企业面临突出问题,把跨境电商打造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新的增长点,既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又可降低成本。跨境电商通过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电商平台,有效降低国际贸易门槛。

中国跨境电商战略 难一蹴而就

然而,任何一个经济变革都必然有相关的利益方作为主要载体来推进,但又必须符合其他参与方的利益。如果中国要用亚投行或者阿里巴巴来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全球建设以及电子商务的全球平台,首先必须考虑中国在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上是否能成为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其次是其他国家的利益是否真的能够得到体现。

对于希望借电商平台进入广阔的中国市场的外国产品来说,电子商务联动显然是有吸引力的;然而目前中国的跨境电商业务呈现“出多入少”的八二比例,出口远多过入口,这显然只是单方面能够化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但是对于发达国家的吸引力显然有限。而对于大量“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共同推进的境外投资和平台搭建则需要面临新兴市场震荡。

从另一方面来看,如何构建跨境电商信用体系,同样成为跨境电商整合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影响力主要在国内市场上,在国外认可度并不高,并不时会面对假货争议。如果不能在非正品和品质问题上探索出解决方案,这个难题必然持续存在。另外,电商本身也在转型,挂靠信用度较高的零售巨头以在管道、品质保证以及生存能力上获得优势成为一种转型方向,但这会不会成为商业巨鳄们新一轮整合与垄断,中小企走向世界的空间变相被压缩,让全球化再次陷入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