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现金的世界 为何电子付款仍未普及?
小时候收第一笔零用钱时,父母会给一个打不开的猪仔钱罂,每天“喂”一点零钱,到有需要时就能“宰”了肥肥白白的猪仔,掉出一堆闪亮亮的硬币——这就是过去一代人对金钱的观念。新一代人的金钱不在钱罂里,由银行户口、八达通、游戏点数等一串串数字组成。一日下来,其实九成的交易都可以流动支付完成,然而我们依然不厌其烦,在柜员机前排队提款、在商户里逐个毫子掏出。现金麻烦,但难道我们总是“愈难愈爱”?
Apple Pay进攻香港逾一个月,广告不断令社会热议,争相试玩,媒体亦立即上载试用Apple Pay付款的片段,玩得不亦乐乎。然而对这种流动支付技术,香港本来就不应陌生,就如八达通、Visa PayWave等十分常见,其他付款模式如网上银行转帐、PPS、支付宝等……其实电子货币早融入港人的日常生活。然而相对于走在前端的地区,如瑞典、丹麦等,香港人对现金依然迷恋不舍。
现金找零钱麻烦,常因没有零钱、现金不足而苦恼;现金容易遗失,掏钱时掉出一两个硬币是常事;现金散乱,洗过的衣衫袋中还翻出20元,丢三落四的还在抽屉深处找到100元利是。
德国人:别碰我们的现金!
然而随着愈来愈多流动支付产品加入战团,香港近年的流通纸币发行量却不跌反升,今年5月流通银行纸币总值3,817亿元,由2012年至今平均同比增加9.8%。
迷恋现金并非香港独有,德国亦如是。当地政府今年2月宣布,限制现金交易的金额上限为5,000欧元,希望把德国逐渐转化成无现金社会。然而德国甚受欢迎的小报《Bild》立时还击,头条大题“别碰我们的现金!”其他政党及团体亦反对措施,指其侵犯个人自由及私隐。
德国政府明确表示,无现金社会有助打击罪案,就如欧洲委员会外交高级政策员杜林(Sebastian Dullien)所言,整个欧元区有1万亿现金正流通,等于连同孩童在内,每人平均有3,500欧元现金在手:“一家四口就会有1.4万欧元现金在手,但我从不带着这么多的现金,亦不认识有人会这样做。所以一定有人手上持有极大量现金,而可能这并不完全合法。”政府亦有其道理,而做法亦是大势所趋,但市民并不领情。
根据美国联储局数据,现时德国八成交易都使用现金,而每名德国人的银包里都有约123欧元的现金,是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地近两倍。欧洲央行研究认为,德国人觉得使用现金更能掌握财政状况,亦有说现金的匿名性质甚得德国人欢心。在2011年,德国仅三分一人拥有信用卡,而其中大部分都鲜有使用,而2013年,不足两成的交易是以银行卡支付,远低于英国近六成比率。要发展到无现金社会,需要各方配合,然而各方又有动机配合吗?
科企借机入局 动摇金融业
流动支付的兴起,为金融银行业带来缺口,不同公司抢先加入,其中除了行业本身的龙头外,亦有不少科技公司及互联网购物平台,乘着此潮流,以自身的技术及客户数据库为优势,进入流动支付这领域,沾手金融行业,动摇银行本身的优势。
银行本来因代客户执行交易买卖而生,同时保管存户金钱,发行支票、贷款等,赚取利益。然而新科技挟着庞大的客户资讯攻入市场,挑战银行不能倒的地位,如阿里巴巴的网上购物平台背景,加上支付宝,令它拥有巨大客户资料库及交易数据,从中更可整理出用家的信用资料;腾讯是广为大众使用的电子通讯软件,亦令它于渗透率上掌握了先天的优势。这些资讯在大数据时代里,就是上好的利刃,不但有助公司判断,更能有效行销,扩大客户群。
银行另一个角色:借贷融资,亦被流动支付带动的金融科技蚕食。P2P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冲击了银行作为贷款人的地位,个人亦可借由平台筹募资金,如助初创公司起步的Kickstarter及个人借贷平台Lending Club等,均不需经由银行。纵是兑换外币,亦可由身在异地的两人自行协议汇率交换外币,银行的中间人角色逐渐式微。
回望传统银行,向来被动等待客户自己上门,行销宣传方面着力不多。然而新竞争的加入,则填补了它们的不足,动摇它们的地位及利益。
另类货币冒起 影响市场稳定
除了银行外,现金的地位下降后,电子货币冒起亦同样为另类货币制造空间,使政府发行的货币不再是唯一选择,挑战政府的货币控制权,摆脱中央银行,自行发行货币并以此交易。情况有如游戏点数交易,有价有市,然而这些点数却不只用于虚拟世界之中,而可换取实物。例如希腊东部城市沃洛斯(Volos)去年则因缺乏欧元现金,开始用电子货币TEM作日常交易,在加税及减薪中求存,在平台上可交易货物、修水管服务、英文课等,自成市场。TEM有其地域限制,未能通行各地,但如比特币般跨国有用家,其影响力就大得多。今年6月,比特币价格最高一度达719美元,2013年更一年暴涨100倍,然而比特币泡沫多次爆破,2015年则1个月大跌四成,引发骨牌效应,相关金融机构相继结业。
如要完全取代现金,系统保安、维护及身分认证则非常重要,背后的成本亦相当高昂。如丹麦则使用NemID电子签署,确认用户身分;中国央行则考虑设互联网支付上限为5,000元人民币,加上加强身分认证等措施,保障帐户安全。然而政府的措施亦同时会带来不便,阻碍流动支付发展,安全与进步之间的尺度拿捏甚难。
然而纵使难处甚多,但电子交易透明度高且有迹可寻,对政府的税收有帮助,对银行而言,亦有助减低前线人手、分行等运作成本。据巴西央行研究指出,完全不用现金支付,省下的成本可高达经济总额的1%。相较政府及银行,一般市民的态度才是大阻力。
当我们所有的交易都能追踪,会造出一个我们无法控制的数据宝库。
资料若遗失 私隐一览无遗
一旦全面使用电子货币,所有交易的细节和金额均无所遁形。于市民而言,其私隐受到威胁,难以再匿名交易,一切都记录在案。这些纪录除了有机会落入政府及情报机关手中外,还有可能被传至保险公司、税局、借贷公司等手上。例如购物网站会把交易纪录交给第三方支付,供其判断可否容许延迟支付。再甚者,数据如落入罪犯手中,亦会令市民陷入网上欺诈的危机。
国际组织电子前哨基金会的社运总监赖特曼(Rainey Reitman)有一个鲜明的例子:“当我们所有的交易都能追踪,会造出一个我们无法控制的数据宝库。很容易就能想像一个大胆的离婚律师或政府特务,尝试进入我们的财务历史,为我们是谁大做文章。”赖特曼指出,富人比穷人更容易“买”到私隐:“无论是为交易设立公司,或以政治行动委员会(PAC)作政治捐献。然而对一般人以传统银行户口网上交易,则没有匿名的可能。”
近一成人无户口 边缘人被忽略
而社会又是否准备好舍弃现金?现时不少流动支付软件亦与银行户口或信用卡挂钩,然而这些户口却未如想像中普遍。即使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有8%的人并无户口,据顾问机构盖洛普调查所得,近乎每3人就有1人没信用卡,而千禧代较抗拒信用卡,因此“无卡一族”的比率更持续上升。
另外,无家可归者、居于㓥房或临时房屋者等,没有合适住址证明,令他们难以申请户口。而对这些无户口的人而言,现金交易愈来愈少,只会徒添他们的烦恼。鲜接触科技的长者、负担不起电子产品的穷人等亦会被排拒在外。假如全面使用电子货币,他们可能连买日用品、出粮都有困难。如此做法,是为交易设下门槛,小如一张八达通亦要50港元按金,遑论购买手机,令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减低。
动机条件足 心态成窒碍
流动支付对个人及社会而言纵有风险,但依然愈来愈多地区加入行列,原因是流动支付对经济带来极大的推动力,令金融服务普及、促进资金流通,亦令消费者更易于消费,制造经济增长。而实际上,使用现金亦需要成本,包括柜员机的运作成本如解款费用等、因使用现金而无呈报流失的税金,以及消费者的成本如前往柜员机提款的交通费等。而这些成本愈高,地区就愈有动机转变成无现金社会。据美国塔夫斯大学学者查克拉瓦蒂(Bhaskar Chakravorti)及其同事的研究指出,中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现金成本最高,较有动力推行电子货币,加上科技发展程度高,相当有潜质发展成无现金社会。
纵撇开科技成熟程度、政府资源等不说,在有利的客观环境下,不少地区仍然固守猪仔钱罂,消费者的习惯及心理因素影响尤为显著。始终要由数钞票演化成数位,不安有之,不信任有之,要过渡到无现金的社会,似乎还言之尚早。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