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声明为何避谈中美协议 北京慎而又慎内情揭晓
由于中方声明未提协议或采购农产品的问题,部分美媒对中美第13轮高级别贸易谈判的成果表示质疑。中国官媒对此发文称,中美双方的表态实际上是一致的,中方措辞之所以没有“协议”一词,这是因为双方的政治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不同。
10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宫会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时表示,美中基本上已经达成了协议,贸易协议的第一部分将在未来几周完成,美中非常接近结束贸易战。第一阶段签署后,“第二阶段几乎将立即开始。”
但包括彭博社、《华尔街日报》等一些美国媒体对此表示质疑,称中方通稿中并未提到“协议”一词,以及中国采购美国农产品的问题。
美媒称,中国官媒新华社将最近的一轮磋商称为‘理性和务实’的进展,但并未提到协议或者任何具体步骤。
在中美第13轮高级别贸易谈判结束后,北京时间10月12日,中国官媒新华社在发表的声明中称,双方就共同关心的经贸问题进行了坦诚、高效、建设性的讨论。双方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汇率、金融服务、扩大贸易合作、技术转让、争端解决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声明并未提及中国采购美国农产品的问题。
中国商务部也表示,双方在一些领域取得实质进展,同意朝着最终达成协议的方向努力,但在声明中并未提到美方承诺10月15日不上调对华关税,或者美方声称的中方将在两年内采购400亿至50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的问题。
针对部分美国媒体的疑问,北京时间10月14日晚,中国官媒《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陶然笔记”发文称,中美双方的表态实际上是一致的。
但为什么中方的措辞里,没有“协议”这样的字眼?陶然笔记认为,这是因为双方的政治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不同。
中方向公众传递的官方措辞和文件,往往会经历十分严谨细致的过程之后才会发出。这遵循了中国人的习惯和传统,这些措辞和文件发出之后,是能代表官方立场,用作资料援引,甚至形成历史记录的内容。
还要看到,中美经贸磋商是当前全世界的头等大事,此前也经历过几度波折,协议文本的准备也需要几周时间。考虑到这些因素,中方在这个问题的表态上慎而又慎,并不奇怪。
文章称,从美方的关注点来说,引导资本市场预期是其最看重的内容。11日当天资本市场的反应很能说明问题。
何况美方以“协议”的措辞来形容目前中美的进展状态,也能看出对中方信用程度的认同。
陶然笔记强调,不管外界的猜测如何,大致可以确认:一方面双方的对外表态实际上是一致的,正留待最后的文本和签署;另一方面对协议的表述,中美因为文化和表达习惯的原因,呈现出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