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文学大师汉德克夺标 曾批Bob Dylan获奖是错误
诺贝尔委员会10月10日公布两届文学奖得主,2019年度奖项由德语界重量级作家汉德克(Peter Handke)夺得。他除了出版小说和剧作外,也是多套电影的编剧。
汉德克的作品充满独特气息,但他本人同时是名富争议的人物。他曾经批评2016年文学奖由美国歌手Bob Dylan获得是个“巨大错误”,亦也被指大力支持前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Slobodan Milosevic)的极端民族主义。他更曾在接受访问时,指应该废除诺贝尔文学奖。
汉德克1942年出生于奥地利,拥有斯洛文尼亚血统,曾居于苏联占领的东柏林地区,1961年入读格拉茨大学(University of Graz)修读法律,加入了大学的文学学会,并于1966发表了首部小说《大黄蜂》(Die Hornissen),而他当时只有24岁。
汉德克同年在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的一次文学讨论会上,猛烈批评德国文学“在描述上性无能”(descriptive impotence)惹来极大回响,有人质疑他的言论只是种“无礼的个人宣传”。不过在3年后,即1969年他便推出了剧作《冒犯观众》(Offending the Audience)而声名大噪。剧中仅以四名无名无姓的说话者,在近乎没有布景的互相谩骂,被形容是对传统剧作的“大控诉”。
汉德克的作品对文学界影响深远,包括1970年的小说《守门员的焦虑》(The Goalie's Anxiety at the Penalty Kick),1972年的《无欲的悲歌》(A Sorrow Beyond Dreams: A Life Story),1979年的《缓慢的归乡》(The Long Way Round)和1983年《痛苦的中国人》(Der Chinese des Schmerzes)等。他与著名德国导演文德斯(Wim Wenders)一同担任编剧,作品包括《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和《柏林苍穹下》(Wings of Desire)等。
他在2016年曾访问上海,曾表明自己是名传统和古典的作家。被问到如何看待美国歌手Bob Dylan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当时仅形容这是危险的问题。惟在往后的访问中,汉德克谈到文学危机,也提到诺贝尔评委会将奖项颁给Bob Dylan是个“巨大的错误”,并解释称“文学是阅读的,但Bob Dylan是不能被阅读的”。他认同Bob Dylan是名伟大的人物,但他的词失去了音乐却什么都不是,认为将文学奖颁给他的意义不大。
我行我素的汉德克也对于奖项有种“特殊”的看法,例如他2014年接受奥地利报章《每周新闻》(Die Presse)指,应该废除诺贝尔文学奖,他称该奖项能吸引“六页报纸的注意”,但“错误地规范了文学”。
19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南斯拉夫战争等事件,汉德克的作品如《去往第九王国》(The Dreamer's Farewell to the Ninth Country)和《形同陌路的时刻》(The Hour We Knew Nothing of Each Other)等也充满战争和人性的现实。
不过汉德克1996年发表的游记《给塞尔维亚的正义》(A Journey to the Rivers: Justice for Serbia),让他成为众矢之的,并被指支持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发动的战争。他不顾各方批评,否认塞军在战争中进行过大屠杀,又以退回奖项方式抗议北约(NATO)空袭等,并发表以南斯拉夫战争为背景的剧作《独木舟之行》(Voyage by Dugout)。
汉德克2006年出席前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的丧礼,并宣称“我虽然不知道真相,但我看我听我感受,我记得。所以我今在这里,靠近南斯拉夫,靠近米洛舍维奇”,暗示支持有“巴尔干屠夫”之称的米洛舍维奇。事件再次惹来媒体攻击,德国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市政府更拒绝支付授予他5万欧元的“海涅奖”(Heinrich Heine Prize)奖金。汉德克当时坚持立场并拒绝提名,更建议将奖金捐予在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