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后未见黎明 埃及革命推手反思互联网:反独裁者难反主流更难

撰文: 李蔼明
出版:更新:

2011年埃及,facebook一篇文章促成了一场革命,当时推手之一古尼姆(Wael Ghonim)表示:“如果想解放一个社会,只要有互联网就够了。”5年过去,埃及的黎明迟迟未到。古尼姆重新审视社交媒体,认为社交媒体要做到更多,必须改善对话模式,并认为现时网上要反对主流说法,比反对极权政府更难。

2011年,古尼姆促成了埃及数百数人上街示威,逼使总统下台。(Getty Images)

5年前古尼姆于facebook建立专页,抗议警察杀死29岁青年赛义德(Khaled Said),一石激起千重浪,意外成为了点燃革命的一把火,令数百万人上街示威,促成时任总统穆巴拉克下台,是阿拉拍之春的其中一节。然而互联网载舟后再覆舟,旋即又撕裂了人民,军方把民选总统拉下台,当地至今仍陷入乱局,战事、恐袭、镇压频仍。

埃及当年有大规模示威,促当时总统穆巴拉克下台。(Getty Images)

 极权亦掌握互联网 反攻网民 

《麻州理工科技评论》刊登古尼姆一篇访问,重新审视互联网的力量及未来的走向。“社交媒体为无权力、无法控制媒体的人,提供了权力分散的途径去广播及沟通,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古尼姆表示:“政府同时亦学会使用社交媒体发布错误讯息及政治宣传。”他指现时的政权擅长使用互联网,以自己的宣传淹没不同声音,并发起行动威吓网上发言者,“5年前我以为互联网是赋予人民的权力,并永远不会弱化。但我错了。”

 互相攻击 分化令革命者受害 

当年革命后,互联网上燃起了严重的分化撕裂,支持军方和伊斯兰主义的人相互攻击,然而支持民主的声音反被边缘化,最终促成革命者反被军方政府逮捕。古尼姆指社交媒体放大矛盾,令讨论成为指骂,“对话陷入争吵、宣传、虚假说法,及制造恐慌。”加上现时不少网上平台实际上并不有助对话,而意见领袖亦多以关注为生,古尼姆认为这不利沟通:“现时社交媒体上的货币是赞好、分享及转发。人们更乐于传播自己的意见,而非参与讨论。我曾经讽刺地说,我觉得在Twitter上反主流,比反抗独裁者更难。因反抗独裁者,我至少知道有很多人会支持我,但当你站起来对抗Twitter主流,他们只会全部反对你。”

2011年示威者一度占领首都开罗的中央解放广场。(Getty Images)

 占领后的下一步 

现时网上组织社运,面对的问题是无以为继:占领广场或公园后,当政府反击,应该做什么?古尼姆指:“我们的对话不是如何开展另一个facebook专页,最大的问题是要一直问自己:我们可如何组织下一个运动?我们如何把人们的力量及热情转化成有建设性及对国家有帮助?因为我们明白,事实上仅靠示威,不能解决国家问题。”

 盼改善互联网文化 不怕曲高和寡 

古尼姆现时于矽谷研发新社交平台Parlio,希望以此为工具培养出文明的网上文化。平台聚集作者、传媒人、学生、学者、商家等,公开讨论问题。古尼姆观察到当文章推出后,作者多会在社群中参与讨论。“这显示了,即使面对强烈反对也好,人们都准备好参与讨论,而这在很多文章中都有发生。我相信互联网在这个部分有很多潜力。”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