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俄邪不能胜正?莉莉的道德高地 与美国禁药飞人的尴尬

撰文: 余伟邦
出版:更新:

今年里约奥运场上围绕禁药的口舌之争确是特别的多。除了澳大利亚泳手贺顿暗讽孙杨所引发的风波,其实还有美国金牌女泳手莉莉京治(Lilly King)羞辱俄罗斯“蛙后”伊菲莫娃(Yuliya Efimova)的事件。伊菲莫娃在2014年因未能通过药检而遭禁赛,奥运开幕前一天才获解禁出征,莉莉京治在赛场上就针对伊菲莫娃,声言“我来这里是要干净竞赛的”,在力压伊菲莫娃摘金后,莉莉更进一步冷嘲热讽她,伊菲莫娃最后也不忍住泪洒人前。当然,美国舆论全都站在莉莉一边,认为伊菲莫娃以至俄罗斯都“罪有应得”,赛果反映了“邪不能胜正”。但故事原来还有下文。

美国金牌女泳手莉莉京治(Lilly King)嘲讽俄罗斯“蛙后”伊菲莫娃(Yuliya Efimova)的事件,惹来不少热议。。

过去大半年,西方舆论本来就在围剿俄国禁药丑闻,要求全面禁止俄国选手参赛,但俄方则认为是搞双重标准,企图以禁赛奥运去对俄国进行外交制裁报复。最终国奥委并不认同一刀切禁令,放俄国一马,让能够通过药检证明自身清白的俄国运动员参赛。对此不少西方舆论都狂轰国际奥委会反禁药不力,甚至抛出阴谋论,质疑国奥委巴赫与俄国总统普京有台底交易。

在这样的背景下,莉莉京治站在道德高地,冷嘲热讽俄国选手,即时赢来了美国媒体的盛赞,迅速被捧为正义卫士,是“清白运动的复仇者”。华尔街日报就将莉莉京治对伊菲莫娃的嘲讽,形容成是清白运动员们对“反禁药官员未能控制(禁药)问题”的一次愤怒大爆发,要求反禁药机构向违规者作出更重惩罚如全面禁赛的呼声将愈益高涨。美国体育专栏作家Pat Forde更直指,清白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中前所未有地高调站出来说话,是因为国际奥委会未有做好本份,几乎容让所有俄罗斯非田径项目的选手参赛。

不过站上了道德最高地,要往后退下来就相当不容易。莉莉京治其后再进一步发表的“道德高地”言论,就令到美国奥运田径队相当尴尬。事缘一名美国记者问莉莉:“你对于伊菲莫娃的禁药问题和她应否在这儿参赛,说得非常响亮直接。美国田径队的加特林(Justin Gatlin),曾经两度药检肥佬,两度被罚停赛。他现时就在队中,你认为他应当在美国队中吗?”莉莉斩钉截铁答道:“不应该。”莉莉称,所有曾经药检肥佬被判罚的选手,包括加特林等,都不应获准参与奥运。“我们在这儿见到他们,是相当不幸。”

美国奥运百米短跑选手加特林

今届美国奥运田径队中,共有11位曾试过药检肥佬以至因为服用禁药作弊受罚的选手,除了加特林,还有Tyson Gay、 LaShawn Merritt和Inika McPherson等。
加特林的情况,其实跟伊菲莫娃有一些相似之处。伊菲莫娃 2013年因服用禁药而被罚停赛16个月,及至今年初,她又在药检肥佬,被验出有低剂量的心脏治疗用药物meldonium(此药物刚于今年初被列为禁药)。伊菲莫娃上诉表示,她去年12月已停服,药检肥佬纯属微量残留,最终成功打甩重罚禁令,避过终身停赛,得以参加今届奥运。

至于2004年赢得奥运百米飞人金牌的加特林,则曾因为两度药检肥佬而两次被禁赛。在首次药检肥佬中,加特林验出服用过兴奋剂安非他明,不过仲裁庭最终相信,加特林并非为了作弊,而是无心之失,为了治疗专注力缺乏症而服用。至于2006年第2次药检肥佬,加特林则是被验出类固醇过量,这次加特林被罚停赛4年。

禁赛令结束后,加特林复出,出战了伦敦奥运夺得铜牌,在2014年还以33岁的“高龄”称雄100和200米短跑。去年,Nike还跟他签了新的丰厚赞助合约,不过英国前明星级选手Jason Gardener对此不以为然,形容“体育界又一宗发出了很坏的信息”。他表示,有如山证据显示,“有系统服用禁药作弊者”可因为过去的服药作弊行为而得到为时长远的优势好处,所以重复犯禁者需要接受更严厉惩罚。

另一位英国田径好手 Marlon Devonish也表示,加特林获得Nike重金合约,是对一众清白运动员的大讽刺。英国BBC当时亦提到,加特林以超过32岁的运动员“高龄”,在近两年比赛连夺佳绩,迥异于绝大多数跑手到了这个年纪都会渐走下波,在田径坛广泛惹来窃窃私语。

米高庄逊被问到加特林应否获准参战里约奥运时,也指出“是否容许他重返田径场或游泳池的规则,并不是由这些运动员去制订”

可是美国媒体对加特林的态度,却颇为正面,并对他在今届奥运争金寄以希望。例如近日美国时代周刊一篇文章,就以“加特林的最后机会——打败保特和赢得救赎”为标题,虽然内文提到他的禁药往事,但也让他在访问中大声疾呼“我不是坏蛋”。文章还形容,今次一战,“加特林不仅是为奖牌而跑:赢了——并通过药检——他就会以成功挑战不可能而名留于世、是史上其中一位最伟大的跑手”。这句说话所流露的,不就是“只要摘金并通过药检,昔日禁药往迹就可以一笔钩销”的金牌至上主义吗?

对于莉莉今次站在道德高地,突然投来一枚“禁药道德炸弹”,美国田径总会回应称,他们只是“依法办事”,“在美国,关键就是讲法律。如果你没被禁赛,不管你过去有否服刑,你就完全有权入队”。至于加特林回应时则表示,“人们就是喜欢标签别人,这就是他们所想做的事。他们不希望去认识对方,也不希望去深入了解这个故事”。“我认为人们应当停止试图同时去做判官、陪审员和行刑者。就让制度去完成它的工作。”

平情而论,美国田径总会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正如英国田径好手 Marlon Devonish亦承认,“加特林已按规则服刑(停赛4年)。如果人们不喜欢,那就去改变相关规则”。美国殿堂级田径金牌飞人米高庄逊Michael Johnson被问到加特林应否获准参战里约奥运时,也指出“是否容许他重返田径场或游泳池的规则,并不是由这些运动员去制订”。

现行反禁药游戏规则如此,就应当尊重。然而值得思考的是,美国传媒和舆论在对待伊莫菲娃和加特林,是否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为了宣扬敌人“邪恶”,是否就可以不留余地、也不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评理,但对于自己人的问题,就采取多多包函的态度?

米高庄逊在谈到加特林的问题时,表示“人们应当理解的问题是,你不会因为搞点名批判某名运动员 (pointing the finger at an athlete)、将他塑造成为坏蛋,就能把(禁药)问题解决”。米高庄逊这番说话,其实相当有道理的。可惜的是,在对待“敌国”运动员上,不少媒体就是宁可政治偏见先行,冷嘲热讽为先,将基本的原则和道理都通通抛诸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