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安风暴 销毁机制存漏洞 消费者人人自危
撰文: 欧敬洛
出版:更新:
日本咖哩连锁店“CoCo壹番屋”食品风波,揭示了日本在处理销毁食品过程出现问题,隐藏食安风险。今天主角虽然只有工业废品处理公司“DAIKO”和“MINORI食品”两间公司,但事件反映日本可能有其他无良商人以同样手法转卖问题食品,让消费者蒙在鼓里,从中谋利。
食品变废弃物 无从追寻日本《朝日新闻》在事件后发表文章,指出日本虽然对食品有严格监管,每一批食物都有批次纪录可随时翻查。但据日本农林水产省说法,一旦食品变成“废弃物”需要销毁时,因为已不再是“食品”所以无需再纪录下去,一批废弃物去向最终无从追寻。涉事工业废品处理公司DAIKO把已转卖的问题食品纪录销毁,MINORI食品把问题食物重新包装,在神不知鬼不觉下送到消费者的手中。受影响的爱知县知事大村秀章表示:“他们的资料真伪我们无从辨识。”厚生劳动省发言人更说到:“根本没想过废弃物会被转卖,不知应如何入手调查。”
分销转卖后 没有标识事件引起日本社会高度关注,有超级市场自行把食品下架,亦有人把怀疑问题食品退货。一间曾在“低价冻肉栏”中售卖问题食品的超市店长表示:“分销商指食物安全,我也不知道有问题。”食品安全监视市民委员会代表,神山美智子指出:“零售店中的食物都清楚标示食物内容,所有添加物和营养标签一览无遗。但分销转卖的却甚么都没记载。”
静冈县遭揭无牌食物废弃处理工场爱知县因事件影响,在本周二(19日)起自发调查全县80间处理食物的废弃品处理公司,至今无发现特别问题。然而在今日,静冈县烧津市一个食品废品处理工场遭揭发无牌经营,其中发现有两吨应被销毁的鱼生不知去向,怀疑已经处理流出市面。(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