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回看港警镇压非致命武器 成多国示威者“催命符”

撰文: 凌俊贤
出版:更新:

因修订《逃犯条例》引起的示威最终演变成冲突,警方向示威者发射布袋弹、橡胶子弹、催泪弹等“非致命武器”。警务处处长卢伟聪称,整个行动中发放了超过150枚催泪弹、约20发布袋弹、及数发橡胶子弹。
港府强调警方在使用武力时均“严格依从警队的相关武力指引”,不过这“非致命武器”其实有机会造成永久的伤害,更有可能致命。外国不乏这些致命案例,更有执法人员因此错误使用有关武器导致他人死亡,被控以疏忽及误杀。

布袋弹

警方施射的布袋弹内装约百粒小铅粒,击中人体有如被重击一样,主要是使示威者失去行动力。理论上布袋弹不会穿过人体,只造成钝器创伤(blunt force trauma),但若在近距离发射时冲力足够,伤者有机会因内脏出血死亡。

逃犯条例:布袋弹有可能造成内出血致死。图为警方2019年6月12日向人群发射数发橡胶子弹及布袋弹。(资料图片 / 梁鹏威摄)

外国曾有人命丧布袋弹之下。2013年7月26日,美国伊利诺州95岁老翁弗拉诺(John Wrana)在冲突中拿起菜刀挥舞,最后被警方以用布袋弹射中腹部制伏。他被送医几小时后,因胃部严重内出血死亡。验尸报告证实,他是因布袋弹造成的腹腔积血(hemoperitoneum)而死。

美国司法部2004年研究报告指出,当布袋弹击中人体腹部或胸腔时,可能造成骨折、呼吸困难或内出血,击中头部更可能造成头骨破裂及失明。报告纪录373宗使用布袋弹的报告,当有8人因被击中致死;另有2人是因为执法人员在发射“弹药”时,误以为布袋弹,但其实是更具杀伤力的弹药。

逃犯条例:美国司法部2004年的研究报告指出,当布袋弹击中人体腹部或胸腔时,可能造成骨折、呼吸困难或内出血,击中头部更可能造成头骨破裂及失明。(资料图片)

橡胶子弹

橡胶子弹与布袋弹类似,香港警察会使用雷明登870型霰弹枪发射。橡胶子弹有软弹头,同样不易穿过人体,只会造成钝器伤势。不过若使用不当,不但会构成严重创伤,更可能会造成死亡。外国亦曾有不少致命个案。

逃犯条例:《英国医学杂志》(BMJ)2017年刊登的研究指出,橡胶子弹不应用于人群控制。(资料图片 / Damon Pang提供图片)

1987年到1993年的以巴冲突中,以色列武装部队用橡胶子弹射中巴勒斯坦人士,亦曾做成最少20人死亡,多人重伤。英国知名医学期刊《刺针》(The Lancet)2000年刊登的文章指出,橡胶子弹的不准确性、不适当的瞄准、发射距离等已造成相当多伤亡,所以橡胶子弹不应被视为控制人群的安全方式。

《英国医学杂志》(BMJ)2017年刊登的研究同样指橡胶子弹不应用于人群控制。研究分析1990年至2017年间世界各地橡胶子弹的使用情况,认为它“非致命”的讲法不准确。研究人员表示,近距离射击橡胶子弹可能造成严重伤害,而远距离则容易射偏。

英国内政部亦曾指出,橡胶子弹等武器并非用于人群控制,而是控制暴力或潜在暴力的人。

逃犯条例:香港警方内部规定只可向目标的下肢发射,惟6月12日当日,有示威者被射中面部险盲,亦有橡胶子弹打中伯伯肚皮。 (资料图片 / 陈蕾蕾摄)

催泪弹

最常见的催泪弹是CS催泪弹,亦是香港警方所使用的催泪弹。这种催泪弹内的化合物暴露在空气约20秒后就会发挥作用,而且没有解药。受到刺激的人,眼、鼻及喉及皮肤等敏感部位都会“中招”,迅速出现流泪及皮肤灼痛等身体不适,有时更会使人呕吐及剧烈疼痛。受袭者只能离开该区域,并使用无菌盐水清洗眼睛及受影响部位。

逃犯条例:本港警方周三驱散示威者时所用的手掷式催泪弹,属Chemring Group生产的N225式橡胶手掷式催泪弹。(Chemring Group)

理论上这种催泪弹只会造成暂时的副作用,但若中弹人者处正在进行体力劳动以及承受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更严重会出现并发症,使用不当更会导致死亡。若儿童、老人、孕妇或患有潜在呼吸系统疾病或心脏病的人士接触到催泪弹,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警方在“612占领”驱散示威者时,有人逃至中信大厦内,催泪烟却不断涌进,有人中催泪弹后更哮喘发作。外国事例证明,向狭窄空间施放催泪气体,是可能造成死亡。埃及警方2013年8月将催泪弹射入载满囚犯的货车,导致39人窒息死亡,最后四名警察控判误杀及疏忽。

波斯湾国家巴林(Bahrain)2012年曾对抗议者广泛使用催泪气体,人权医师组织(Physicians for Human Rights)报告指出,有几名妇女及后流产,一名患有哮喘男子死亡。

示威者被者被催泪弹罐直接击中也可能严重受伤。美国国家生物技术资讯中心(NCBI)2011年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2008年至2009年的伊朗抗议活动中,催泪弹罐至少导致18宗严重出血和骨折,至少3宗截肢个案。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