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高等教育内容殖民色彩浓 离地难配合本土需要
撰文: 黄家欣
出版:更新:
气候变化研究人员姆博(Cheikh Mbow)生于西非塞内加尔,他回顾在大学期间头5年的光景,说:“我知道法国的所有地理及生物知识,但却对塞内加尔的地理及生物一所知。”即使非洲不少国家已从法国殖民地中独立数十年,区内教育仍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导致学生接受的高等教育“离地”;但另方面,非洲的大学又需要具“国际视野”,才能与世界上各高等学府一较高下。非洲大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如何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中取得平衡,则仍需要深讨。
过去20年来,世界各国在非洲的投资增加,外国的救助机构有一套的政策,旨在加强非洲的研究能力。这种国际合作模式,令非洲大学更依赖外国机构。原意是好的,非洲的大学研究资金有限,加上国家的高等教育资金亦非常少,为应对人口增长的教育需要,非洲的大学倾向着重教学而非研究,各教育机构都依赖外国的资金及发展机构的支援,去进行研究项目。
这类合作最理想是双方各有牵涉在研究项目中,如像姆博的非洲研究人员一般都会离国“北上”到其他欧洲国家,寻求更好的研究环境及更多资源。虽然这类的国际合作研究成效很高,但通常就会由外国的机构、大学及研究人员主导整个研究。
思维单一 犹如思想殖民
有分析指,这类合作项目引发“思想单一”,令全球各地人们最终都以同一模式思考问题,令多样性减低,人们更倾向西方或其他外国人的思维,犹如思想上的殖民。另一方面,近年当地人士要求“学术去殖化”,亦掀起大学角色讨论,这类型的国际合作,令大学加剧按照国际的模式争取排名及资金,更加远离本土学生需求,与“学术去殖化”背道而驰。
不过,另一方面,这类合作研究项目亦令更多研究人员有机会去反思所学。无论如何,非洲民众对于“学术去殖化”、甚至“去殖化”的诉求愈来愈大,因此当地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综合报道)